div在蘇教授與研究員們的努力下,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脈沖發動機就成型了。
成型后的第一件事,蘇教授就是把它放在實驗臺上測試。
實驗臺很簡單,就是一根支架支撐著脈沖發動機,支架下方連接著一個特殊的拉力器,它可以實時測出脈沖發動機的推力以及進行各種轉向變化時推力的變化。
王學新也去參觀了這次點火試驗。
試驗進行得很成功,點火后只見“蹬”的一聲,發動機后方就冒出一道火焰。
理論上說,這火焰應該是一次又一次的點火銜接起來的,每秒50次左右,只是因為這點火速度太快了人眼無法識別,于是看到的才只是一道火焰。
等發動機燃燒一會兒后,和志民就報告道“推力穩力,315公斤”
實驗室里馬上就爆發出一片歡呼聲,因為這幾乎就意味著發動機已經成功了。
注v1導彈脈沖發動機的推力270公斤,主角的發動機經過系統改進,頻率更高推力更大一些
然后就是進行各種轉向操作實驗,各項數據都很讓人滿意。
以至于蘇教授都在感嘆“不可思議,這款發動機簡直就是與高火設計的,它們幾乎可以達到完美的結合”
也難怪蘇教授會感到奇怪。
飛行器這東西,往往是先有發動機然后才有飛行器的外形的。
因為有發動機就確定了其推重比等數據,在這基礎上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外形設計,一架飛機就出來了這其中尤其是戰斗機,因為戰斗機幾乎就是一個“抱著”發動機飛上天的東西。
而此時,“高火”卻是外形先出來,后出的發動機居然與它會匹配,就像是設計好等著這款發動機的出現似的。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
因為王學新的“高火”就是按v1導彈的樣子給的設計圖,原先用的火箭發動機才是不“匹配”臨時使用的發動機,現在使用的這款燃料發動機才是真正v1發動機。
實驗一直進行了兩小時才結束。
之所以進行兩小時,是因為想要知道它的壽命有多長畢竟是一次性用品,無法重得使用,第二次再實驗就沒有多大價值也沒有參考意義了。
而兩小時的壽命也大大超出研究員的意料之外。
“我們大概只需要二十分鐘就夠了”和志民計算一番后說“以三百多公斤的推力和高火的重量,時速應該能達到六百多公里。飛行二十分鐘就能飛兩百多公里。但它卻能飛兩小時”
“這是好事”蘇教授激動的說“一方面,發動機的壽命有冗余,可以減少飛行中的故障率。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使用這款發動機后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
和志民補充道“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很可能只是增加燃料空間或者是換過一種燃燒值更高的燃料,就可以再次增加它的射程到時,也許三百公里的射程都不是不可能”
這話讓在場的研究員們瞠目結舌,他們不敢相信這世上會有什么裝備居然能打兩百多三百公里。
但王學新卻覺得很正常,因為近現代比這射程遠得多裝備都是見怪不怪了。
因此,王學新很澹定的問了聲“蘇老、和老,生產改進型高火不難吧還要多久”
“不難不難”蘇教授回答“測試數據堪稱完美,幾乎只需要生產出來裝到高火上就可以了。不過當然,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還是需要幾周的時間實機測試,然后再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