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計劃書里,河野真太詳細列舉了在大西洋防線布署近程飛彈的好處。
歸納起來主要有幾點
首先,大西洋防線過于漫長,總長2700公里。
在如此漫長的海岸線上構筑防線,即便是極為簡陋的野戰工事都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物力,最后還不確定是否能發揮作用
事實證明河野真太的這個猜測是正確的,史上這個工程極為龐大,高峰時期漢斯動用了26萬人,投入1300萬噸混凝土和12萬噸鋼材,在15000個點修筑了工事,然而到1944年盟軍開始登陸時,整個工程只完成了68,盟軍登陸的諾曼底地區甚至只完成了18。
之所以會出現諾曼底只完成18,這并非偶然,而是之前所說的“攻大于守”的原則。在漫長的2700公里的防線上,敵人當然會選擇最薄弱的部位進攻。因此,整條防線的其它地方的所有工事都白費了
由此可見,大西洋防線其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被動防御,差不多就是另一道馬其諾防線。
其次,v1飛彈雖然只能攻擊固定目標此時的飛彈還沒有主動尋的功能,因此只能攻擊不會移動的固定目標,攻擊移動目標比如軍艦,那就只能靠運氣了。
因此,原則上v1飛彈是不能用作反艦導彈的。
然而,登陸作戰就不是這么回事了。
漢斯可以在大西洋防線上布下重炮,在海岸線外布下各種障礙使敵人軍艦無法靠近,比如水雷、木樁、鐵索等等。
這時敵人會選擇在幾十公里外放下登陸艇搭截著裝備和兵力登陸。
在這時,敵人的軍艦是靜止的,可以當作固定目標。
而且此時這些軍艦通常還在海岸重炮的射程范圍之外,同時漢斯還無法擁有全面的制空權對其進行空中轟炸此時的漢斯對盟軍在制空權上已經沒有信心了,因為他們是在與日不落帝國的空戰中失敗之后才將目標轉向毛熊的。
這時,原則上漢斯對盟軍艦船無能為力重炮打不到,航空兵不如盟軍,沒有存在感的海軍就更不用說了漢斯的海軍除了潛艇之外其余的幾乎不值一提。
如果有近程v1飛彈,這局面就不一樣了。
v1飛彈能夠在敵人軍艦拋錨放下登陸艇時發揮作用,將敵人軍艦摧毀在海面上。
漢斯要做的,只是偵察、計算,然后按計算好的數據發射飛彈。
而這種用飛彈防御的方式,相比起構筑堡壘,應該是既有效又廉價。
更重要的還是飛彈防御可以移動敵人集中力量進攻某一點,漢斯也可以將飛彈集中在某一點進行防御,而堡壘和防線卻是無法移動的。
因此這種防御方式顯然是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防御方式。
上級對河野真太這個富有創意的想法極為重視,這也是漢斯派河野真太到華夏任顧問的原因之一。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