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王學新的想法與首長是一樣的。
那就是首長認為毛熊的這款“拉5”戰機應該是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易于生產的一款戰機。
區別只在于,首長之所以會這么認為是他從毛熊的其它裝備的情況得出的猜測。
而王學新會這么認為,則是他知道“拉5”這款戰機易生產。
原因是以此時毛熊的條件,也急需一種易生產、造價低、結構簡單的飛機不這樣不行啊,戰機都差不多被漢斯打光了,這情況還能生產那種結構復雜造價高的飛機嗎
這不是說毛熊資金和材料不足,雖然這些方面毛熊的確不足,都到了需要鷹醬援助的地步。
但重點卻不是這個。
重點是毛熊也缺飛行員有經驗的飛行員一開始就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都是毛熊緊急從學校里調來還沒畢業的飛行員,甚至還有些開農用機以及訓練幾周倉促上陣的。
這樣素質的飛行員,如果分配給他們的戰機是造價高、結構復雜、難生產的戰機,先不說以毛熊的產能能否生產得過來,這樣的戰機,這些飛行員能駕駛得了嗎它們的性能又有多少能用得上
因此,這其實是符合毛熊此時國情和戰情的毛熊雖然在戰術和用人方面一直在犯錯,但在裝備上卻大多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比如“拉5”,它就是一架用樺木制作的戰機,中后期甚至都改成了用松木制作。
它的生產速度幾乎可以用“海量”來形容從緊急投入生產起到年底,短短的幾個月就生產了一千多架。
這是一千多架戰機,而且性能還相當不錯。
毛熊的想法很簡單,我戰機的綜合性能的確不如敵人,但它至少能與敵人一戰吧
我的飛行員素質的確不如敵人,但咱有數量啊
在戰機綜合性能不存在明顯代差的情況下,數量不就有意義了嗎
如果我能飛上天的飛機數量大于被擊落的數量呢
那是不是就越打越多了
幸存的飛行員是不是經驗也越來越多了
打著打著,是不是就從菜鳥飛行員打成了王牌飛行員了
相反,倒是堪稱精銳的漢斯飛行員那就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空戰打多了難免會有失誤的時候。
毛熊菜鳥飛行員失誤一百次一千次都沒問題,人家那飛機在后頭“海量”的生產。
漢斯的王牌飛行員只要失誤一次那就玩完了。
這么打的結果就是
毛熊的王牌飛行員越打越多,航空兵越打越順越打越勐。
漢斯的王牌飛行員越打越少,航空兵越打越難受越打越廢
因此,毛熊同時期還有一款性能更好的雅克3型戰機事實上,這款戰機比“拉5”更優秀也更早定型1941年4月定型。
但因為“雅克3”型戰機是全金屬結構,所以生產進度和研發進度是一拖再拖,直到43年才試飛44年7月才參戰。
王學新看中的就是“拉5”這個易生產的好處全機身都是木制結構。
八路軍能缺木頭嗎
占著呂梁山和中條山呢
這要是真從鷹醬那交易了“霍克81”的生產線這機身的制作怎么辦零件怎么辦焊接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