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如果讓李云龍來辦的話,或許還會出現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守東面的不是寧杰而是獨立團的兵,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不是說李云龍不夠魄力,而是在他身邊有一個趙剛。
團長和政委之間的權力劃分,往簡單的說是“槍聲一響就聽團長的,其它時候聽政委的”。
這其實是為了戰士們好理解而將問題簡單化。
其實是軍事上的事聽團長的,生活、思想、紀律等問題就聽政委的。
是否要讓百姓出城這事顯然不是軍事上的問題百姓是非戰斗人員,于是處理這事或者說有決定權的是趙剛。
趙剛會怎么解決呢
事后趙剛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放百姓出城也沒什么不好,難道還一直把他們攔在城里被鬼子炸咱們之前是不知道,如果知道鬼子會來打大同,就先把百姓撤出去了”
后面一句話的確是八路軍的一貫作風,在作戰前如果有條件的話,出于保護百姓的需要會先把人民群從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打完仗再回來。
但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戰斗已經打響了,這時候如果還放百姓出城就會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開始出城的百姓可能很少,就那么幾十個。
但百姓間消息傳播其實是很快的,一個傳一個不需要多久馬上就傳遍全城了。
到時候大家都知道可以從東面出城,那走還是不走
當然是走啊
留在這又幫不上什么忙,咱們老百姓不會打仗,留在這等死嗎
于是就恐慌性的往東面涌。
此時如果混在百姓中的鬼子或漢奸再搗亂一下,只怕就要全城大亂。
事實上,林芳太郎的計策比這更毒辣,他不只安排了人手在其中搗亂,還在東面埋伏了伏兵
只等著百姓從東門出城的時候就用部隊反殺回來,到時候百姓肯定會被鬼子嚇得不可控制的像潮水一樣涌進城內。
對于八路軍來說,就是百姓在前鬼子緊跟其后,到時這仗怎么打那什么半履帶車、坦克、碉堡等等,完全就失去作用了吧只需一個沖鋒就被鬼子把大同給拿下了。
城內包括獨立團在內一共有六千多守軍獨立團三千人、投誠的寧杰一部兩千人被編為六營,另外還有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民兵一千余人。
這六千多守軍要論拼刺刀的技術,除了獨立團手中的突擊步槍能發揮作用占上風,但這上風也很小,因為在人潮洶涌到處亂跑而且還是在黑夜的情況下,鬼子可以見人就殺,八路軍卻要分辯是百姓還是鬼子,這一來反應就會慢得多也投鼠忌器,何況百姓中還混有鬼子。
于是結局是什么就不用說了,八路軍駐守在大同的部隊將全軍覆滅,鬼子將以大傷亡比輕松的占領大同。
林芳太郎這招不可謂不毒,而且還是一計套一計,只是他沒想到守東面的不是八路軍而是寧杰。
此時寧杰的六營還沒來得及指派教導員,而寧杰又一貫是實用主義的作風也對鬼子頗為了解,一眼就識破了鬼子的計謀,于是很干脆的就下令“一個都不許放,無論是什么原因”
這個命令看起來有些不近人情,但實則卻是不知不覺中為大同化解了一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