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有勇氣這么想的人畢竟是少數,道理雖然大家都懂,但真到了生死抉擇的時候,更多人寧愿躲在屋里瑟瑟發抖,他們兩腿軟得連路都站不穩了,還能指望他們走出房門幫助八路軍
但是,在八路軍狠狠的打退鬼子一波進攻后,就暫時給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了。
尤其有一部份民兵親自參與到對鬼子的這次圍剿中,他們知道鬼子死傷多少人然后迅速把消息在城內傳播開。
百姓一聽,私下就議論開了
“看來這事還沒個準吶”
“是啊,八路軍這一仗就打掉了鬼子三千多人,這可不是少數啊”注民兵半真半假的把戰果夸大了些,這是作戰部隊常干的事
“這么一算,八路軍要是再這么打兩場仗,可就把鬼子給消滅干凈了嗎”
百姓往往就會用這么簡單的思維計算傷亡比,他們當然不知道戰爭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么簡單。
不過這樣也好,百姓有了信心,出門幫助八路軍的百姓也就越來越多。
一千多人很快就漲到兩千多人,不久又翻一倍。
送水送糧送彈藥的,幫助照顧傷員的,幫助準備物資的等等,使八路軍基本沒了后顧之憂。
確切的說不只是沒有后顧之憂,這么一整馬上就有更多的百姓希望加入民兵直接與鬼子作戰。
之前只組織起一千多民兵,這如果是按照比例來算的話,十幾萬百姓里怎么也能征個五、六千的民兵
和平時期的征兵比率通常能達到五比一,也就是五個人里有一個年齡適合參軍作戰。
但在戰爭時期尤其是鬼子占領區,十個甚至二十個都很難挑出一個適齡青年,青壯都被鬼子抓去當兵或者做苦力了,家里種田的都是老人。
然而,十幾萬人里挑出五、六千人卻是將近三十比一,這還是沒什么問題。
之所以只有一千民兵而且這些民兵中還有一部份是女同志以及歲數較大的百姓,還是那句話百姓有顧慮,他們擔心八路軍在大同呆不久,八路軍前腳一走鬼子后腳就來了,誰要是參加了八路軍那可是全家包括鄰居在內十戶都要遭殃。
這也是鬼子保甲制度的厲害之處,百姓的恐懼和顧慮沒那么容易放下從而使八路軍很難得到人民群眾的幫助,這也算是一種釜底抽薪。
其結果就是八路軍在大同倉庫里繳獲了大批的槍支彈藥卻愣是發不出去。
現在就不一樣了,百姓受到八路軍這一仗的刺激,紛紛要求加入民兵隊伍跟八路軍一起打鬼子。
其中還有許多老頭和年齡未到的青年。
趙剛原本還不允許他們加入部隊,但百姓們卻對趙剛說道“政委,咱們要是擋不住鬼子,鬼子就會進城把我們全殺光,反正都是死,為什么不讓我們拿起槍反抗呢”
趙剛一聽這話就沒聲音了,只得點頭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