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飛彈”蘇教授說“可是團長,戰機飛彈的發展幾乎已經到極限了,我們始終無法找到增加射程同時又能不扯斷導線的方法”
王學新明白蘇教授所說的“極限”是什么意思。
戰機飛彈最大的瓶頸就是“導線制導”。
這種魚雷用的導線雖然是鷹醬生產的在水里可以延伸至幾十公里而不被扯斷,但那是因為導線本身有一定的浮力在水里幾乎不受力重力與浮力相等,于是導線再長也不會出現自身重量扯斷自己的情況。
但這種導線用在空中而且還是高速飛行的戰機上就不一樣了,它不僅要承受重力還要承受勁風的拉扯,這使空空飛彈射程最多只能保證幾百米,再往上就存在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導線會斷。
王學新當然想過這個問題,他只回了一句“我們防空系統的飛彈不是可以不需要導線嗎為什么不把這種飛彈搬到飛機上”
王學新這話一出就讓所有人都愣住了這怎么可能
“團長”蘇教授說“我們的防空系統之所以不需要導線,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定位系統、計算機和雷達在地面支撐著,如果要將這種飛彈搬到飛機上,就意味著也要將定位系統、計算機和雷達全都搬到飛機上,這飛機裝不下吧”
王學新不答反問“蘇教授,我們防空系統的雷達可以探測多遠”
“30公里左右”蘇教授回答。
“如果我只要求它能探測十公里甚至更近呢”王學新又問“再加上大量使用晶體管,是不是就可以把體積縮小很多”
蘇教授一愣,然后就明白了“然后,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生產定位系統、計算機,縮小其體積和重量,最后裝在飛機上”
王學新點了點頭。
這說法馬上就在會議室里引起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這種做法不可行,因為它肯定會增加戰機的重量影響戰機的飛行性能,也有人認為這方法值得一試,因為它開創性的將防空飛彈帶到空中。
王學新保持沉默讓與會的研究員們自由討論了一段時間,十幾分鐘后才做出總結
“有些同志擔心這么做會給戰機增加太多的重量影響戰機的空戰性能,這是對的。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防空飛彈的威力和射程”
“如果我們的飛行員能在兩公里甚至三公里的距離擊毀敵機,即便犧牲一些機動性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那時敵機只能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就算有更好的機動性又能怎么樣”
“再說了,如果擔心重量大、體積大,我們可以進一步減輕設備的重量和體積,同時也可以不斷優化算法以達到這個目的”
“所以我認為這是戰機發展的趨勢”
會議室里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因為王學新說的這些可以說顛覆了整個空戰,完全跳出了這時代用機槍互相追逐狗斗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