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其實很早就開始研發夜視儀了,三十年代初期就有過研究,走過許多彎路后最終才生產出可以實用的夜視儀用于戰場上,到了現在這時候已經生產了1000套設備交付給軍方,但陸軍軍官再一次拒絕將其用于戰場上。
網上的說法,是迂腐的漢斯陸軍將軍說“我們不需要這東西,我們的戰士將以公平的騎士精神贏得這場戰爭”
但王學新認為這只是一種誤傳。
1944年時漢斯已經節節敗退了,不可能還會在這時候講什么“公平的騎士精神”。
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漢斯沒有晶體管。
如果沒有晶體管而用電子管生產夜視儀,不難想像它會是一種什么情況體積大、耗電量高、可靠性低等等。
體積大意味著單兵攜帶不方便,裝在槍上作戰不便甚至舉不動。
耗電量高就意味著要背著一個沉重的電池。
可靠性低最無法忍受行軍作戰是要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隨便做一個戰術動作或是一枚炸彈在附近炸開震動一下就讓它無法工作,那帶著它上戰場還有多少實戰意義
注漢斯的吸血鬼單兵紅外夜視儀,僅電池就重136公斤,它收納在一個背包中背在士兵的背部
因此,漢斯雖然有了這種裝備也只是把它存在礦井里,直到失去制空權只能在夜間行軍的時候才不得已把它裝上,而且大多還是裝在坦克上坦克對體積、重量的要求沒有單兵作戰那么苛刻。
“它的原理并不復雜”王學新從包里拿出一疊已經準備好的草圖交給坐在右手邊的陳松勇。
陳松勇會意馬上把草圖分發了下去,一邊發他還一邊好奇的看著草圖,似乎是不敢相信這世上還有這東西。
其實不只是陳松勇不敢相信,其它指戰員和研究員也都不敢相信。
這有些匪夷所思了,夜里能利用溫度看到目標那還不成了千里眼了
此時就連一直沒說話的蘇欣也迫不及待的接過一張草圖看了起來。
“它主要分兩個部份”王學新解釋道“一部份是帶有濾波裝置的探照燈以發射紅外光線,這部份就像雷達發射的雷達波,它是我們肉眼不可見的光,照到目標身上后同樣會反射,反射回來后只需要用儀器接收”
蘇欣接嘴道“我們只需要將它轉化為可見光,然后就可以看見它了”
王學新點了點頭“所以,另一個部份就是用于接收、轉換的顯示器如果說還有一個部份,那就是電池”
這種夜視儀全稱是“主動紅外夜視儀”,也就是它需要打出紅外線照射目標,現代還有“被動紅外夜視儀”可以直接探測到人體或物體釋放的紅外線,就不需要第一部份。
“團長”看了一會兒,蘇教授環顧一下四周,又將目光轉回王學新身上,尷尬的說道“這聽起來雖然不難,可是我們沒有這樣的技術啊,如果從零開始研發的話,部隊要裝備上還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呢”
“我們可以從鷹醬那購買紅外設備”王學新說“包括紅外發射裝置和探測裝置”
這時期紅外線的應用并不管,它主要是天文學家用來探測天文星體的紅外輻射。
由于它對鷹醬而言并不是戰略資源除非鷹醬想打外星人,因此要買到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