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我們應該緩一緩!”
……
但因為與頑軍打得不可開交急需補充兵力,于是還是試著征了一下。
結果不征不知道一征嚇一跳。
何止是5萬兵力,50萬都不在話下,報名參軍的是一批接著一批……最終征了47萬,這還不是全東北,當時頑軍占據了東北的半壁江山,而且這47萬還是八路軍挑選后的兵。
八路軍有些主力師,在進入東北前打得只剩下2000人,進入東北不久馬上就補足了所有兵員增長到12000,足足翻了六倍。
這樣的兵力增長速度,也就是打了又有打了又有幾乎可以說永遠打不完,增長速度遠大于消耗速度越打越多,頑軍又怎么可能是八路軍的對手!
但新京這地方不一樣。
新京是鬼子的樣榜城,能在這里生活的大多是屈服于鬼子的資產階級,是八路軍要打的土豪,他們在這里享受著綠化、公共交通、福利等等,當然不愿意這一切灰飛煙滅。
因此,就算八路軍能在華夏獲得百姓廣泛的支持,但在新京卻是例外。
史上八路軍解放新京也不是靠打,而是“圍而不攻”。
原因是生活在新京資產階級過不了苦日子,再加上戰斗意志不強,“圍而不攻”就是最好的方法。
最后足足圍了七個月最終和平解放新京。
此時的王學新也打算圍而不攻。
別看駐守在新京的鬼子只有兩個聯隊六千多人。
這兵力在其它城市之所以好打,那是因為鬼子沒有百姓的支持,不管是兵源、食物還是情報都后繼無力,甚至還要面對此起彼伏的起義。
但他們在新京就有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兵力兩千余人的偽軍也有可能死心塌地的為鬼子打仗,甚至他們還能從百姓中找到兵源迅速擴大規模。
此時的新京有120萬人口,要是按10比1的征兵率算,新京隨時都能拉起一支十幾萬人的部隊。
王學新不愿意看到這一幕。
此時對新京發起強攻的話,很可能會將鬼子與新京的資產階級聯合起來“同仇敵愾”,到時新京就會變成一塊啃不動的鐵板了。
反而是圍而不攻……
新京就會碰到史上同樣的問題:資產階級吃不了長期資源不足的苦,其作戰意志不強立場不堅定,最重要的是城內資源越來越少而鬼子不可能與他們平均分配,于是資產階級與鬼子之間必然會出現資源爭奪于是就會出現矛盾。
等到這時再打新京就容易多了,甚至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
既然是這樣,王學新又何必急于一時?
至于鬼子的援軍……只要八路軍控制了新京的能源和資源進入的通道,再多的鬼子進入新京不都得餓死?
于是,王學新就將眼光轉向了距離新京一百多公里的豐滿水電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