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嗖”幾聲,三架進入攻擊陣位的“復仇者”號魚雷機拋下了魚雷,魚雷在水中像游動的鯊魚似的帶著白色的水線朝“瑞鶴”號航母疾馳而去。
早就做好被攻擊準備的豬口敏平馬上就做出了反應:“左滿舵!”
遭到敵方魚雷攻擊時要盡量改變自己的航向。
因為敵人魚雷總是在九十度方向對軍艦側面發起攻擊,甚至這些魚雷還會打一些提前量,也就是投彈手會計算軍艦的速度和航向。
如果軍艦繼續按目前的航速和方向行駛,這三枚魚雷大概率會垂直命中航母側舷,再加上魚雷又是碰炸引信,以垂直角度命中極易將其引爆。
反之,如果魚雷與艦體有一定的角度,即便魚雷命中航母也有一定的概率不引爆被彈開。
這不是“僥幸”,而是一種戰術,一種求生的戰術。
豬口敏平與鷹醬交手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他知道該怎么對付鷹醬的魚雷。
方達在戰機上緊張的看著下方的三道水線,從他的位置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由于航母的轉向一枚魚雷已經錯過了尾部,只有兩枚魚雷有可能命中。
但會不會引爆……方達心里就沒譜了。
二戰時期的鷹醬各種裝備都不錯,但就是魚雷拉垮。
鷹醬魚雷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深度不準,定深一米它卻有可能三米甚至更多。
另一個問題就是引信不爆或提前引爆。
兩者都是鷹醬軍工犯的低級錯誤。
前者定深問題是鷹醬將定深裝置安裝在魚雷尾部,而魚雷尾部與魚雷軸沒有平行。
后者則是鷹醬用的引信是磁性引信……鷹醬軍工以為磁性引信更先進,沒想到地球本身就是個大磁場,在地球磁場的影響下這磁性引信就出現在戰場上不可容忍的誤差,即便是以九十度角垂直命中目標,7枚魚雷也有5枚不爆,又或者會提前引爆。
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種低級錯誤居然持續了18個月……研發魚雷的軍工打死也不承認是魚雷的問題,他們認為是前線的部隊使用不當。
軍方認為是魚雷問題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證明,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是哪出了問題。
最后是做了一個試驗:將一批魚雷里的火藥換成同重量的煤渣,將它們全呈90度射向目標,結果發現只有少數幾枚魚雷的引信被觸發。
這才引起鷹醬軍工的高度重視并對其進行改進。
現在恰好是18個月后……鷹醬1941年12月才參戰,18個月后就是1943年中期,距現在只有半年多的時間。
磁性引信是換成了碰炸引信,但偶爾還存在不引爆的問題。
方達已經忘了手里的動作,他眼睛盯著下方的兩道水線一前一后的靠近航母。
不久,前一道水線已經接觸到目標但沒有出現希望的爆炸。
方達不由皺了皺眉頭,這一枚的接近角更大,如果沒能引爆的話下一枚似乎也無法引爆了。
因此方達對它已不抱希望,他通過電臺下令道:“下一批!”
然而就在這時,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瑞鶴”號側舷爆起了一道沖天水柱,隨著艦身的搖晃其速度漸漸慢了下來。
方達聽到電臺里傳來一片歡呼。
“打中了!”
“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