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藏號”改名為“定遠”,另兩艘還沒到位的航母命名就簡單了,許渙東分別給它們取名為“鎮遠”和“濟遠”。
“鎮遠”艦是“定遠”級戰列艦的二號艦。
“濟遠”艦則是當時一種新型穹甲巡洋艦……“定遠”級戰列艦原本是定購4艘的,但由于建造工期以及經費的問題取消了兩艘,接著就增購了“濟遠”艦。
這三艘軍艦可以說是當時華夏艦隊的主力,尤其“定遠”和“鎮遠”,號稱“亞洲第一鐵甲艦”。
然而,當時的海戰已不是噸位取勝的時期了。
噸位的確重要,因為在同等技術水平上軍艦的噸位就代表防護力和火力。
但如果技術落后,噸位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靶子。
比如“定遠”、“鎮遠”的航速只有15節左右(“定遠”145節,“鎮遠”154節),其它軍艦比如“濟遠”巡洋艦只有16節。
而且這還只是理論上的理想航速,實際航速還會更慢。
而當時鬼子軍艦的航速普遍在19節左右,剛下水的新艦比如“吉野”艦甚至能達到23節。
速度在海戰中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這相當于敵人可以輕易找到有利陣位對華夏軍艦發起攻擊,而且還可以依靠速度“群起攻之”集中打某個部份將對手一塊一塊吃掉。
而華夏軍艦由于速度慢,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友軍被圍攻而來不及增援。
更嚴重的還是華夏軍艦裝備的還是落后的艦炮,其150艦炮需要2分鐘打一發甚至305口徑的還需要5分鐘準備時間才能打一發。
而鬼子軍艦的152“快速炮”能夠在一分鐘內打出6發,120口徑更是能在一分鐘內打出10發。
航速及火炮射速方面的碾壓,使只有噸位這個門面優勢的華夏艦隊在甲午海戰中不堪一擊。
網上總是傳言北洋水師亞洲最強卻被鬼子輕易擊潰,美分以此影射現代華夏海軍的強大并將其類比北洋水師,其實是有不良居心隱藏了關鍵信息以達到打擊華夏信心的目的。
北洋水師的軍艦從來都不是亞洲最強,不只不是最強當時已嚴重落后于時代。
何況北洋水師的軍艦絕大多數都是從國外采購屬于減配版不說,還因為沒有自主研發技術各型軍艦存在搭配不當、火力分配不合理、裝備不成體系等問題。
這與現代能自主生產有完整工業體系的華夏是兩回事。
此時的八路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比如“定遠”號航母是來自鬼子的,驅逐艦是毛熊的,另兩艘航母是鷹醬的。
統合這個系統馬上就是一個問題了,通訊設備這些東西還是可拆了重裝的,但航速卻客觀存在無法協調:
“定遠”由戰列艦改裝而來航速太慢,這導致驅逐艦不得不減速與之適應。
“埃塞克斯”級航母的最高航速能達到32節,這沒什么問題。
但如果有一艘“埃塞克斯”級在保養維護不得不將“埃塞克斯”級與“定遠”編成兩航母編隊呢?
同樣也要將“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航速降下來適應“定遠”。
這就是沒有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零件不通用后勤困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