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民也不知道怎么解釋。
“就是什么?”蘇欣追問。
“可能有危險吧!”和志民回答:“而且可能有很大的危險,因為這飛機的操控可能跟以前我們所有的飛機都不一樣!它是全新的,需要飛行員現場學習!”
蘇欣好奇的打量著面前這架飛機,在她看來除了機翼角度大一些好像與其它飛機沒什么兩樣。
“它的機翼這樣設計,有什么原因嗎?”蘇欣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我也只是聽說!”和志民解釋道:“在飛機設計方面有一種理論,說的是平直機翼在速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垂直向的阻力會很大,我們把它叫作激波阻力。如果機翼后掠一個角度,就會在速度上升的過程中延緩激波的到來使飛機更容易突破某個極限速度!”
這種理論是在二戰前由一個漢斯科學家提出的,當時轟動了全球的科學家。
不過因為當時還沒有能達到這速度的發動機,它只存在于理論中無法付諸于現實,在軍事上也被認為是無用的所以沒有被重視。
這也是漢斯生產的262成為首款后掠翼戰機的原因,漢斯在有了噴氣式發動機后馬上就意識到后掠翼的重要性,于是的就把這名叫布茲曼的年輕科學家找來,然后專門為他提供了一個既便于保密又非常舒適的地方:不倫瑞克森林供其研究和實驗。
這種后掠翼設計不僅可以推遲波阻的到來還可以提高飛機在高速飛行時的穩定性。
缺點是更難掌控尤其在做大迎角機動時很容易失速。
從一點看,試飛的確很危險,因為試飛員根本就不知道這款飛機有這缺點。
蘇欣似乎是理解了:“所以,這種設計是為了提升戰機速度!”
“可以這么說吧!”和志民回答。
和志民這是一種嚴謹的態度,因為他這種理論一直沒有得到驗證,所以他也不確定。
接著和志民就說道:“我們就這樣讓飛行員試飛是不是太危險了?”
“老和!”蘇教授說:“團長說過,這是毛熊經過測試的機型!”
“但那是毛熊的測試!”和志民反對道:“我們要對自己的飛行員負責!”
蘇教授沉默了一會兒,就回答道:“這么說吧,如果是在和平時期,我絕對同意你的意見。但現在是戰爭時期,你知道我軍‘拉5’戰機的情況,它因為航程問題一度無法擴大戰果甚至被敵人壓制!”
蘇教授這么一說和志民就沒聲音了。
“非常時期就要用非常手段!”蘇教授一臉沉重的補充道:“對我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我們為了一名、兩名試飛員的生命進行長時間測試,很可能導致前線更多的飛行員犧牲!我們這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害人,明白嗎?”
和志民默默的點了點頭。
一向嚴謹的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戰爭時期速度就是一切。
有時為了速度冒些險也是值得的,哪怕是飛行員的生命。
想到這,和志民就點頭道:“我沒問題了,你們向團長報告吧!”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