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役,王學新估計應該是從海空打起,畢竟這仗主要還是制海權制空權,鬼子關東軍在燃油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直接從陸地上發起進攻很難有實質性的突破。
但王學新卻猜錯了,這仗是以鬼子從陸地發起進攻展開。
這天凌晨三點,王學新在汽修廠的臨時宿舍連夜整理“殲2”的數據。
自“殲2”投產以來王學新認為每月五架的生產速度太慢了,而且這還沒計算發動機生產時間……“殲2”是直接用“流星”戰斗機的發動機,八路軍在有生產能力后就試生產了一批有十幾臺庫存。
這要是把發動機的工時也計算在內,一個月能生產一架就不錯了。
眾所周知,戰爭用的裝備不僅要求質量更要求產量,如果產量跟不上結果就有可能像漢斯的“虎式”一樣敗走沙場,而它的對手“t34”雖然質量不行單挑不是“虎式”的對手,但人家能在生產線上玩一樣的生產完就開上戰場,是名副其實的“鋼鐵洪流”。
這就是產量形成的優勢。
反過來如果生產困難導致周期過長,八路軍想要以“殲2”為主力就只能是空談了。
另一方面,王學新考慮到“殲2”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保持領先地位……這玩意史上是出現在志愿軍戰場上的,而且一出現就成為“神機”可能對抗鷹醬最先進的“佩刀”噴氣式戰斗機。
王學新現在把它整出來了,怎么說領先個五六年沒問題吧!
因此很有必要大規模批量生產將它作為八路軍航空隊的制式裝備。
加快生產速度的方法就是“數控機床”。
這是八路軍的優勢:
因為能自生晶體管并且已經進入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生產成本一低,工廠批量使用數控機床的條件就基本成熟了。
而數控機床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快又準,尤其是戰斗機機翼、發動機葉片這些需要精準度的零部件……手工生產的這些部件要反復檢驗,良品率能達到百分之三十就不錯了,不合格的就回爐重造。
這無形中就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周期,甚至還會增加飛機的故障率。
數控機床生產出來的零部件良品率至少百分之七八十。
因此表面看起來投入更多成本比如數控機床本身以及電力等等,但最終計算到一架戰機上卻發現這是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高的性能和安全性。
王學新這一晚就是在整理“殲2”的資料,哪些適合用數控機床生產哪些用手工生產,哪些零件需要改進等等。
當然,王學新這個門外漢是整不來這些的,他依靠的是系統。
只不系統在他腦子里沒法打印出來,以至于他不得不自己動手分類并寫寫畫畫的加上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