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這個從副團長到團長的過渡,是因為原團長自認指揮能力不如羅自強……原團長陶立安原是獨立團的一個連長,連長原本才指揮一百多人,突然指揮三千多人有些不適應,而羅自強原本就指揮一個營一千多人,而且許多投誠的偽軍都愿意聽他的,因此指揮起來得心應手。
在戰斗中陶立安發現自己的問題后,就主動向上級請辭并推薦羅自強。
陶立安是這么說的:
“打仗可不是開玩笑的,我沒那金剛鉆就不攬這瓷器活,否則會害死許多同志!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自己!”
“我認為羅自強同志就可以勝任團長這個職務!”
“他作戰勇敢指揮堅決,對戰場形勢把握得很到位!我申請做副團長向他學習!”
“等哪一天,我覺得自個能勝任團長了再向組織上申請!”
……
這事雖然不大,但卻得到上級的贊揚并且登上了報紙。
因為上級認為這一方面是任人唯賢,雖然羅自強是偽軍投誠的軍官但八路軍一視同仁,有能力有戰功就能升職。
另一方面,則是對陶立安這種態度表示認同,認為他是實事求是虛心學習,而不是為了面子好大喜功。
羅自強的確有些真本事,他在面對鬼子艦隊時第一時間就把隊伍撤出了防線。
這個命令讓許多戰士不解,包括副團長陶立安在內!
“團長!”陶立安反對道:“這仗還沒打怎么就能撤呢?咱們這樣一撤,鬼子不就輕松登陸了嗎?葫蘆島可是非同小可,這關系到咱們整條防線的安危……”
“我說撤就撤!”羅自強沒有多說廢話,嚴肅的下令:“服從命令!”
“是!”陶立安無奈只能服從。
其實羅自強是頂住了各方面的壓力。
原因就是他之前是偽軍,槍還沒響就撤退是偽軍慣用的戰術,隊伍里許多戰士都以為羅自強是被鬼子的軍艦給嚇壞了,以至于有部份戰士堅決不撤要與陣地共存亡。
最后還是陶立安信任羅自強,用他副團長的身份下命令……有時他這個副團長的話比羅自強這個團長的話還管用,原因就是陶立安是根正苗紅的八路軍,這其中微妙的心理關系只有部隊里的戰士自個明白。
羅自強把部隊撤出防線后馬上就將他們分散開并各自挖好防炮洞躲避。
然后陶立安就發現羅自強的命令是對的,鬼子的艦炮和飛機幾乎就把岸防工事給炸成了廢墟。
這是陶立安后來才發現的,在轟炸的當時海岸線已是一片濃煙根本什么都看不見。
等了許久,直到鬼子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上岸時,羅自強才下令發起反攻。
陶立安沖上去一看,已經完全不認識防線原有的樣子全是一層層疊在一起的彈坑。
如果當時部隊在這里,戰士們就算沒被炸死也給埋在土里生死未卜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