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學新卻不急,他知道往后有的是時間。
同時王學新隱隱覺得,鬼子在“噴進彈”上應該是方向出了問題……作為資源嚴重簣乏的國家,他們很可能過份要求“噴進彈”的精度了。
就像他們不重視沖鋒槍的發展一樣,總是希望每發子彈能消滅一個敵人。
如果把這種思維帶到以數量取勝的“噴進彈”上,那么他們可能永遠也無法成功。
如果王學新多些軍事知識的話,就知道事實的確如此。
鬼子在二戰時就因為這一直在火箭彈的研發上停滯不前,直到盟友給他送來了幾具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圖紙,鬼子才照著樣子成功的仿制了四式火箭筒。
這種火箭筒在華夏并沒有多少人知道。
原因是鬼子在華夏幾乎沒有反坦克的需求,于是就沒有將其投入戰場,只是對其進行一些秘密測試。
鬼子是打算將這款火箭筒投入到本土進行防御。
沒想到他們在本土面對的根本就不是敵人的坦克,而是“大蘑菇”。
不過不管怎么樣,讓鬼子繼續這樣錯下去肯定是好事,所以王學新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應該謹慎一些。
否則,讓鬼子也整出了像喀秋莎那樣的火箭炮及打了就跑的戰術,重慶方面可能都要吃虧。
后來王學新才知道他在這方面的擔心是多余的,此時的鬼子在固體火藥柱方面還在使用生產困難且過程十分危險的有溶劑擠壓火藥成形法。
這決定了鬼子無法將火箭彈批量生產。
這時王學新聽到窗外傳來一陣嘈雜,原來是正忙著拆電線桿剪電線的游擊隊員見獨立團繳獲了這么多物資在路旁發出陣陣歡呼。
王學新搖下車窗朝他們揮手致意,游擊隊員們也朝這邊揮手,同時一聲聲喊著:
“同志,好樣的!”
“聽說你們搶了一列火車?”
“還有物資嗎?我們也去搶一些!”
……
不等王學新回答,李云龍就騎著馬上來叫道:“同志們,兵站那還有好多物資沒運來,咱吃肉當然也要給你們留點湯喝,快去啊!先到先得!”
游擊隊們聽著哄的一聲就三五成群的朝兵站方向跑。
百團大戰其實就是這么無序。
上級初時只計劃22個團展開破襲,結果不知不覺的投入的部隊越來越多,后來突然發現竟有105個團在戰斗,這還不算許多游擊隊以及許多自發組織起來的老鄉。
這使鬼子很長一段時間都搞不清八路軍的主力在哪里。
結果就是:鬼子往這邊派出援軍,趕到時八路軍已撤走了。另一頭發現敵情,急急忙忙的派出援軍,這邊八路軍又回來了。
于是應接不暇窮于應對,直至一個多月后才緩過神來組織起一次以攻代守的掃蕩。
這些就不是王學新需要關心的事,此時系統已經開啟誘惑模式:“檢測到宿主滿足仿制四式火箭筒的要求,是否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