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好處王學新沒說。
鷹醬陸軍戰斗發展實驗司令部在七十年代進行過一系列步兵模擬攻防實驗,發現“兩前一后”的進攻擊模式也就是兩人在前方進攻一人在后方掩護的模式對敵人既設陣地的突破率只有15%,而“一前兩后”亦即一人在前方進攻兩人在后方掩護的模式則高達87%。
王學新建議的這種戰術大量應用了突破率更高的“一前兩后”。
這時李長富提出一個問題:“小東北,這么干,火力密度夠嗎?”
王學新回答:“李團長,這就是您說的訓練問題了,咱們要是發現單位面積火力不足,一個命令就采用緊縮隊形沖鋒,要預感敵人有火炮或機槍壓制,再分散開唄!”
孔捷似乎不贊成這么打,他說:“小東北,你這雖說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也降低了靈活性。這全軍都是一個在前兩個在后的,我要是不需要那么多掩護兵力呢?你怎么辦?”
這話說的在理。
戰場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當然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戰術打所有的仗。
比如敵人火力并不猛烈,這時就需要減少掩護人員而增加進攻人員,到時這戰術就不合適了。
然而……
不等王學新回答,李云龍就笑了起來:“我說老孔,你剛才還說要用腦袋打仗呢?怎么,才一轉眼功夫自個就忘了?小東北可沒說這三角形非得這么擺啊!”
王學新不由暗贊了聲,李云龍不愧是李云龍,這是看明白了才能說出這番話。
孔捷也“哦”了一聲就沒聲音了。
王學新解釋道:“團長說的對。這三角陣的確可以擺來擺去拼成不同形狀,要是前頭需要更多的兵,就把兩個班放前頭一個班放后頭,又或者全扯直了擺成一字長蛇陣行軍。咱這班長、排長都是老兵,他們知道怎么變換位置,新兵只需要跟著走就成,這么整那就不會亂了!”
簡單的說,用了這戰術后,普通戰士啥都不用想,只需要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專心作戰,其它的都交給班排長。
于是,一支只有少量老兵的部隊也可以打成一支精銳部隊的樣子。
李云龍“嘿嘿”笑著對李長富揚了揚頭,說:“李團長,你不是不相信天下有這樣的美事……人家小東北還真給你找一個了!”
李長富悶聲悶氣的回答:“咱可別把話說得太滿了。有沒有用,得試一試才知道!”
其實不用試,王學新知道這戰術有用。
因為它就是我軍聞名天下的“三三制戰術”。
一種起源于抗戰末期(1944年),成熟于解放戰爭,而大量使用于抗美援朝時期打敗多國部隊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