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仗的目的是為了宣傳,而宣傳的對象又是絕大多數都對戰爭一竅不通的百姓。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百姓關注的不是敵我力量的綜合對比,也不看總體態勢,更不懂什么戰略戰術。
他們的關注點很簡單,就是敵我傷亡對比以前及占的地是多了還是少了。
因此,一場中小規模大傷亡比的勝利,反而能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因為百姓會想當然的這么想:“要是其它戰斗都能打成這樣,都能有這樣的傷亡比,那把鬼子趕出我們的國家是不是就指日可待了?”
但參謀長卻在這時給眾人潑了一盆冷水:“鬼子自從上回被我軍突破封鎖線實施交通大破襲后,就增強了封鎖線的兵力和火力并改變了戰術。他們把正規師團和炮兵部隊布設在封鎖線后方,一旦某處炮樓遭到進攻,馬上就會得到步炮兵的增援!想要打一場大傷亡比的勝仗……不容易啊!”
王學新也聽說過這事。
這主要是鬼子發現在封鎖線上的炮樓越來越不頂事了。
之前,一座炮樓擺那就跟一座據點似的,裝備簡陋的八路軍愣是啃了不動。
但現在,八路軍手里又是鬼炮又是火箭筒的,炮樓已經成為“棺材”般的存在。
鬼炮數量還較小,平均一個多月兩個月才能出一門。
但火箭筒數量就多了,分布在前線的部隊每個團手里都有十幾具。
然后在黑夜里,火箭筒射手悄悄摸近炮樓,“啾”的一聲用火箭彈在炮樓上敲一個洞,其它戰士就接二連三的把手榴彈往洞里投了。
那躲在炮樓里的鬼子和偽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加強警戒吧,那是敵在暗我在明,怎么也沒辦法阻止敵人靠近炮樓。
出去作戰吧……馬上就會成為敵人的目標。
炮樓這東西是用來保護鬼子的,如果炮樓變成了需要鬼子以生命為代價的保護對象,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鬼子的對策就是大量減少炮樓的兵員,每個炮樓只安排十幾名偽軍。
鬼子主力則放在炮樓后并加強了炮兵。
這戰術的確有效。
炮樓擺前方實際上就變成了警戒點了,八路軍一旦開火就暴露了位置……火箭筒發射時有一道長長的尾跡,即便是在黑夜中也能清晰的由此找出射手的位置。
又因為火箭筒射程近,所以發射時往往已逼近炮樓。
位于炮樓后的鬼子馬上通過電話與炮兵聯系,并引導炮兵對目標位置實施轟炸,近些的還可以用擲彈筒、迫擊炮還擊。
這使八路軍在封鎖線一帶的戰事毫無進展。
火箭筒雖說是對付炮樓的利器,但同時也有射程不足、精度差的缺點,很容易被敵人遠射程火炮甚至被擲彈筒壓制。
在這情況下,又怎么能跟素質高于八路軍的鬼子打一場足以用于宣傳的大勝仗呢?
會議在一番激烈的討論后最終也沒有結果,于是王學新就只能帶著這個問題。
射程不足?
壓制敵人火炮?
還要足夠驚艷能吸引眼球?
然后王學新就想到解決方法了。
他一咕碌從炕上翻身起床,決定去找張萬和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