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新所說的這工兵鍬其實就是現代華夏使用的第三代Q3型工兵鍬。
工兵鍬的第一代,就是傳統木柄型,它功能單一不便攜帶,戰斗中會造成各種麻煩,許多戰士都不太愿意帶。
第二代則是可將手柄一次折疊的,它更方便攜帶但功能依舊較少。
第三代工兵鍬就是可以兩次折疊,折疊后的體積就只有鍬面大小了,且功能居然有十八種之多。
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處于半折疊狀態時可以當作飛爪使用,另一個就是可以做為一種強有力的肉搏武器……
這并非勉強為之。
事實上,在戰壕和室內,工兵鍬的肉搏殺傷力甚至比刺刀還要大得多。
鬼子的三八大蓋全長1.27米,加上刺刀后將近1.7米。
挺著這么長的槍刺在戰壕或室內與敵人肉搏,其結果就是刺刀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因此在狹小的空間里基本就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拋棄長槍直接用軍刺。
但如果對方手里拿著的是一把短柄工兵鍬……那手握軍刺幾乎就只有等死。
因此許多二戰電影都有拿著工兵鍬與敵肉搏的場面。
這并非藝術夸張,而是它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是備受老兵青睞的肉搏利器。
王學新首先聯系了張萬和。
他有些擔心張萬和已經把火車車軸鉆下的碎鋼用于生產其它東西或是把它埋了以后再用。
電話打通了王學新就放心了。
張萬和回答:“這么好的鋼材我哪能埋了呢?我這正打算用它們生產幾臺機床呢,全都帶到大槐村了。別人想要,我是說啥也不給。但你小東北要……我哪能舍不得!”
“謝謝廠長!”王學新回答。
張萬和嘴里是這么說,但心里卻是一陣陣肉痛。
以至于他放下電話時還嘀咕了一聲:“這個小東北,還真他娘的奢侈,整個工兵鍬都要最好的鋼,為了他那挖點土,我這都得少兩臺機床!”
不過一方面是小東北對兵工廠而言非同常人,另一方面則是獨立團此時正組建的偵察連有總部的支持,于是張萬和就算萬分不舍同時兵工廠這還忙得火燒眉頭也要硬著頭皮應下來。
王學新那很快就派人把圖紙給送到大槐村。
大槐村距離洪溝村有七十幾公里的路程,為了能盡快拿到工兵鍬,王學新派了一輛邊三輪將圖紙送去。
這邊三輪對于八路軍這種多山地形還真實用,七十幾公里的路程而許多是山路,一個多小時也就到了。
張萬和拿到圖紙沒有多想,轉手就把它丟給了蘇欣。
不就是一把工兵鍬嗎?
有啥好看的?
就算是村里鐵匠也能整,讓兵工廠整,無非就是想用好鋼更耐用些唄。
但蘇欣看了圖紙后,第一時間就找到了張萬和,問:“廠長,這工兵鍬的圖紙是小東北畫的?”
“你咋知道的?”張萬和有些奇怪,這心有靈犀都能看出圖紙的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