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想在哪里下只需把工兵鍬往該那一扣,就隨時可以轉移。
看著這工兵鍬,孫銘是對王學新心服口服。他嘴上雖沒說什么,臉上卻無法掩飾對王學新的敬佩。
接著孫銘就打起了主意:若有晉綏軍的工業基礎再加上小東北這些奇思妙想,那不是能生產出更多更先進的裝備來?
只可惜……
要不……
想著,孫銘看了看周圍,湊到王學新跟前小聲說道:“王兄,你這身本領可是亂世一寶啊!王兄是否想過……在其它地方或許更能一展所長?”
王學新差點一口老血噴到天花板上,咱們這還想招降孫銘來著,孫銘這家伙卻反過來想挖墻角?
“孫兄的意思是……”王學新裝糊涂。
孫銘見王學新有興趣,馬上就接著說道:“王兄,正所謂‘物盡其用’,八路軍一窮二白什么都沒有,孫某以為王兄在這是埋沒了啊!若王兄愿意轉投晉綏軍,孫某可為王兄引薦,保證王兄能受到重用,到時升官發財自是不在話下,王兄一身所學也得以施展,對華夏抗戰事肯定大有益處!”
孫銘說的還真有幾分道理。
晉軍的軍工雖說已沒有當初太原兵工廠時的光輝,但怎么說也是搶出2%的關鍵設備,其中包括一千多臺機床以及兩百多部電機,擁有生產槍支彈藥的能力。
王學新要是能轉投晉軍,能發揮的作用很可能會更大。
但是……
作為一個現代人,王學新當然不會傻到投靠最后不是被殲就是投誠八路軍的晉綏軍,雖然此時晉綏軍的形勢要比八路軍好得多。
想了想,王學新不答反問道:“孫兄,你以為此戰,華夏能否打贏鬼子?”
孫銘一愣,問:“王兄為何說鬼子?”
王學新回答:“此戰結果無非是兩個可能,一是華夏贏二是鬼子贏。若華夏無法打贏鬼子,我王學新是在八路軍還是在晉綏軍就沒有任何區別。若華夏能戰勝鬼子,王兄以為晉綏軍能與八路軍一決高下?”
王學新這么一說孫銘就無言以對。
孫銘身為團副官,心里很清楚晉綏軍的狀況。
這支十余萬人的部隊在全心抗戰時還能保持相當的戰斗力,現在卻是一日不如一日。如果說還有什么能打的部隊,也就只有楚云飛的358團了。
但僅憑一支358團又如何能扭轉大局?
就像這一仗,358團的確是想與鬼子拼到最后,卻阻擋不了內部叛軍在背后插上一刀。
反觀八路軍,卻是士氣高昂上下一心。
這還是其次,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深受全國百姓支持,這使其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迅速補充兵源并發展壯大……這才是一支有源之水啊,能越打越多無窮無盡。
反觀晉綏軍,此時只能靠強拉壯丁保持規模,這樣的軍隊又如何能是八路軍的對手?
些許裝備及工業上的差距,在這戰斗力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想到這,孫銘就有些尷尬。
因為若王學新看明白這點,所謂的好心勸降就是把王學新往坑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