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了下,蘇欣又接著說道:“鬼子的碉堡為了能夠增加射擊面,所以其射孔大多是里小外大。這樣的射孔,火箭彈的確很難打進碉堡,但如果是液態的汽油,就很容易噴射進碉堡在里面燃燒!”
鬼子在重慶通常是使用燃燒彈轟炸,原因是重慶有大量木制結構的房屋,燃燒彈轟炸會引起火災盡可能造成破壞。
蘇欣說起這些時眼里還閃著恐懼,似乎是親自經過。
王學新點了點頭,這些正是他想說的。
其它的不說,就算是汽油沒有噴濺到碉堡里引起火勢,但這玩意會在射孔處持續燃燒直到燃盡。
在火焰燃燒時,敵人射手很難觀察到射孔外的目標,八路軍就能乘著這時靠近碉堡投擲手榴彈。
不過王學新想的可不是簡單的汽油彈。
汽油彈或許可以,鬼子此時用的也是簡單的汽油彈。
但王學新覺得它不夠狠……普通汽油是液態的,噴濺行程太短也很難粘附在目標上燃燒,而且燃燒時間短、溫度低、殺傷力不足等等。
咱可是個現代人,為什么不把它改成有粘性的凝固汽油呢?
這玩意雖說在現代是禁了,但這時期可沒禁!
對鬼子就該怎么狠就怎么來!
生產凝固汽油其實并不困難。
美國佬最初發明它的時候就是往汽油里頭加天然橡膠,也就是所謂的“粘稠劑”。
但橡膠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在戰爭時期十分昂貴。
制造飛機、軍艦、坦克、汽車等,都需要用到橡膠……一輛坦克大概需要半噸橡膠,一架重型轟炸機需要一噸,每艘軍艦需要超過兩萬個橡膠部件,另外還有輪胎、電線等等。
八路軍缺橡膠,當然不可能用天然橡膠生產凝固汽油彈。
至于那替代品……
王學新這時就犯愁了,他娘的他不知道替代品是啥也不知道咋整啊!
這時系統就跳出來了,它“叮”的一聲:“檢測到宿主需要凝固汽油配方,是否購買?”
一看標價,兩百萬。
王學新這段時間又是發明東西又是炸飛機的,這都兩千多萬了,兩百萬能算啥?
于是眉頭都沒皺一下就買下了。
然后配方就出現在腦海里,是一種環烷烴和棕櫚酸。
接著還有詳細的說明:
環烷烴存在于高沸點石油餾分中,也就是用石油可以生產……八路軍有石油,而且沒地方用,所以當然不是問題。
這東西主要是用于提升燃料的溫度,含有很高的熱量,燃燒時會放出大量的熱,也難怪凝固汽油彈只要一點飛濺到人身上就能將其燒穿。
真正的粘稠劑是棕櫚酸,它的另一個名字叫“軟脂酸”,可以用牛羊油、豬油等水解分離,還可以用糖氧化分解生成。
他娘的,這就有點麻煩了。
動物脂肪雖說有,但這困難時期上哪找那么多牛羊豬去?還是糖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