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店有三家店。
西向公路是一家鹽店,通向八路軍打鹽的定邊。
南向公路是家米店,通往運城。
往北的是家騾馬店,通往臨汾。
這三家店支撐起了村子的經濟,也使村子成為這一帶的交易中心,旦凡有些缺米少鹽的,都會到三家店大批進貨,時間一久這里就形成了一個集市,賣布的、賣油的、賣草藥的等不計其數。
這使三家店成為附近相對富足的一個村子,在這困難時期也不例外。
三家店保持著一支十七人的游擊隊,隊長叫吳俊伯。
吳俊伯外號叫老伯,其實只是個二十出頭的一個小伙子,因為略顯老成才得了這外號。
老伯之前是八路軍主力團的一名戰士……在戰斗中朝鬼子沖鋒時,一發炮彈落到附近,左腳趾被削掉三根,大腿打進了幾塊彈片,至令還有些碎塊在里頭沒能取出,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每逢刮風下雨就隱隱作痛。
這樣的兵顯然不適合繼續在正規部隊作戰,因為會影響行軍速度,于是就被調到三家店組織游擊隊。
老伯是從電話里接到獨立團要來三家店休整的消息的……電話這玩意對其它村而言或許有困難,但對三家店來說卻是小事一樁,今天放出風聲說要電話,明兒個馬上就有人拿著來換米了,電話線當然也能搞到。
這就是交易中心的好處之一,許多東西都是別人送上門來的。
老伯一聽說大名鼎鼎的獨立團要來,那可是高興壞了。
他馬上把游擊隊集合起來,說:“同志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有支部隊要到我們村休整了!你們知道是哪支部隊?”
隊員們被吊足了胃口,七嘴八舌的猜著:
“啥部隊?”
“是后勤部隊?”
“我看八成是醫療隊!”
……
隊員們知道三家店距離前線較遠,猜著的都是二線部隊。
老伯挺起胸膛,威風凜凜的說道:“告訴你們,這一回啊,是獨立團!”
隊員們“哄”的一下就鬧開了:
“隊長,就是李云龍那個獨立團?”
“那個炸了鬼子機場打了榆村的獨立團?”
“小東北也一塊來嗎?”
……
獨立團的戰績早就傳遍全軍了,游擊隊當然也有聽說。
甚至不只是游擊隊,各地百姓也都知道獨立團這些事。
這其實是出于戰爭的需要……處在戰爭狀態的軍隊都會盡可能的宣傳勝利以鼓舞軍民的士氣,尤其像八路軍這種處于裝備弱勢的部隊,就更需要這么做。
老伯重重的點了點頭,自豪的說道:“就是這個獨立團!他們剛剛占領了云景縣,繳獲了一大批裝備突出重圍,上級讓他們到三家店休整。上級還說,獨立團有可能會在三家店呆較長的時間,要求我們做好準備。還問我們有沒有能力負擔獨立團的補給……同志們,你們說,咱們有沒有這個能力?”
“有!”隊員們異口同聲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