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王學新又給安德羅維奇添了一點酒,說道:“我想你看過鬼子用的97式坦克了,我有些擔心它。你知道的,它能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75MM的裝甲……”
“不用擔心,營長同志!”安德羅維奇打了個酒嗝,回答:“45毫米只是車身裝甲厚度,500米距離,車身那點面積只能看到一小塊,幾乎無法命中。更何況,32度的傾斜角……安就相當于70毫米厚度,你認為它們真的能擊穿嗎?”
雖然75的穿深的確大于70。
但這用于測試的鋼是不同的,毛熊重工業十分發達,他們生產出的鋼材質量要比鬼子好得多。
于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毛熊坦克的裝甲防護力會往上提一些,而鬼子穿甲彈的穿深則會往下壓一些。
這一來一去,5毫米的差距就沒了。
甚至鬼子穿甲彈的穿深會比數據要小得多……鬼子二戰時習慣于使用穿甲爆破彈,也就是前端是實心彈用于擊穿敵坦克裝甲,后端裝有炸藥希望進入敵坦克內部爆炸。
這種穿甲彈其實不是很有必要。
一是制作相對而言更麻煩耗時及成本都有些增加。
二是穿甲彈如果能成功擊穿坦克,其產生碎屑就能殺傷坦克內乘員,后部添加炸藥其實是多此一舉。
其缺點就是如果前端無法擊穿裝甲而變形,原本實心的后端可以繼續侵徹擊穿裝甲……變成火藥藥室之后就不再具有威力而會像雞蛋一樣碎開。
鬼子在這方面過份追求穿甲彈的威力所以堅持使用穿甲爆破彈,這使其穿深只是紙面上的數據,實戰中很難達到同等的效果。
聽到這王學新就有些放心了。
T34炮塔正面是52毫米裝甲,鬼子穿甲彈就更無法擊穿,再加上傾斜裝甲的跳彈作用……王學新估計97式要在300米左右才能對T34構成威脅,而T34甚至在千米外都能輕松擊穿97式,這差距不可謂不大。
(注:1941年型T34炮塔前裝甲52毫米,1943年型T34炮塔前裝甲90毫米)
于是,王學新腦海里馬上就勾畫出T34與97式對陣的戰術:
T34應該盡可能在遠處于97式纏斗,尤其T34還有高機動性……T34的時速幾乎是97的兩倍,97式在它面前就像是只烏龜。
跑得比它快,穿深又高得多,那是不是說可以無損作戰?
比如利用高機動性使97式始終無法近身,那么97式就始終無法擊穿T34。
而T34卻可以在遠處一炮一個一炮一個……
這就形成“我能打得到你而你卻打不到我”的優勢。
想到這,王學新就知道該怎么訓練這些坦克乘員了。
其它方面都好說,炮手一定要打得快打得準。
因為這要求遠距離與敵目標作戰,如果炮手無法遠距命中……所有戰術都是白搭。
另外,還要求駕駛員與炮手密切配合。
原因沒有別的,就是這時代的坦克無法行進中射擊。
所以,像這種與敵人遠距離纏斗的戰術,就要求駕駛員停車穩定車身,接著炮手迅速瞄準,接著駕駛員馬上開車脫離敵射程……如此反復,T34基本就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