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通往華夏的公路被切斷,但華夏遠征軍當時并非無路可走。
就有一部份遠征軍撤到三哥那最終不僅活了下來還成為新遠征軍的底子最終打通了對外公路。
至于當時主力為什么不選擇撤往三哥那而是走進野人山最后餓死無數。
原因很簡單,重慶方面不信任日不落帝國,他擔心這支精銳部隊撤往三哥那會被日不落或是鷹醬控制成為他們的軍隊
這其實是典型的軍閥思想,他不信任自己的軍隊,以為只要有錢、有物資,向這些軍隊招招手,華夏軍隊馬上就改姓了。
軍閥之間的確是這樣,但那是在華夏內部。
華夏內部是跟這個軍閥還是跟那個軍閥沒多大區別,也算不上叛徒、叛國,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多的是說客今天這國明天那國的,于是就有了個成語叫“朝秦暮楚”,但如果讓他們投降匈奴,那又一個個都不樂意了。
此時的情況也差不多,許多將領在華夏內部投來投去都沒問題,但他們知道民族大義,投降鬼子就是不行,這是底線。
客觀的說,重慶方面這擔心不無道理。
因為之后的確發生這樣的事,鷹醬希望掌握華夏遠征軍的指揮權,也就是徹底控制這支軍隊。
但華夏軍隊用長達幾天的絕食抗議,最終才使鷹醬無奈的放棄了這個想法。
因此,歸根結底,還是此時重慶方面對自己的軍隊沒有信心,或者也可以說是重慶對日不落和鷹醬有疑慮有顧忌。
王學新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如果鷹醬有了足夠的時間與重慶方面溝通,那是不是能打消重慶方面的疑慮
簡單的說,就是保證不打你部隊的主意,你別把部隊拉到那鳥不拉屎還到處是毒蟲猛獸的野人山上強渡原始森林三哥這有大批的物資呢,到時把這些部隊培養好了,再換上先進的全套美械,打通華夏對外公路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兒
重慶方面一聽,也對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再次打通對外公路,還可以撈到幾個師的全套美械,最重要的還是訓練以及戰斗經驗,到時這幾個師豈不是妥妥的王牌部隊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一來,腦子進水了才會嚴令華夏遠征軍穿越野人山回國吧
之后因為兵源不足,頑軍甚至還不斷利用駝峰航線把國內的優質學生兵送往三哥那補充
想到這王學新就來了精神,他給史迪威發去電報,說“將軍,你可以考慮把所有軍隊拉到三哥那,以圖日后再戰”
“你是說,放棄這里認輸”史迪威還有些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