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中其實并沒有像李月英說的那么樂觀,也就是即便有這個戰術也無法與鬼子的“零”式“平分秋色”,只是戰損比有了明顯的改善。
谷san不過當然,李月英不管站在華夏的角度還是鷹醬的角度,夸張點戰果都是必須的,而且這效果是立竿見影
飛行員們一陣歡呼,個個臉上都露出了興奮和激動的神色。
這時王學新就意識到了什么李月英這家伙,是借這個機會鼓舞飛行員的士氣呢
高明啊,有些手段
王學新想的沒錯,李月英的確有鼓舞士氣的心思。
王學新的感覺不太明顯,但李月英觀察這批華夏飛行員就覺得有些問題這問題其實跟趙剛之前擔心的差不多,就是飛行員人數不多甚至還可以說是緊缺,所以很難進行“優勝劣汰”。
對于這個問題,趙剛這些政工人員做思想工作并時刻跟進每個飛行員的狀態當然有必要,但這還不算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李月英了解一下飛行員的資料和背景,發現他們大多數是從晉綏軍那投誠過來的。
這性質就有些不一樣了。
晉綏軍的飛行員都不是窮人家出生,一個個的非富即貴過慣了好生活。
窮人打起仗往往不要命,因為他們已經沒什么能失去了,或者已經被敵人給逼得活不下去了,就只能豁出去跟敵人拼命。
但是富人
他們有許多條路可以走,比如家人還在某地埋藏了一筆財富,比如家人通過賄賂給他們在頑軍那找了個位置,再比如還有能力出國避難的
如果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一門心思往前走。
但是路一多,那就是三心二意想七想八的
“如果能在頑軍那能混得開,為什么要在八路軍這拿命拼呢”
“如果能出國或者還有財力夠自己吃香喝辣的,為什么要冒這險呢”
更重要的還是,飛行員們普遍認為鬼子飛機厲害,就連鷹醬飛機都打不過鬼子,那學了鷹醬飛行員的技術,到時再開著鷹醬的飛機,能打得過鬼子嗎
學了半天好不容易能飛了,兩下半就給鬼子當靶子打了下來,那學了還有什么意義
飛行員們會有這種想法也有幾分道理,因為他們很清楚,空戰與裝備的關系很大,如果飛機跟對手不是一個層次的,飛行水平再高也無濟于事。
于是飛行員明里暗里都存在一種消極懈怠的想法這也是他們在晉綏軍那養成的一種習慣,磨洋工,能混一天是一天,最好就是到最后也沒學會,然后就不用上天冒險了。
偏偏八路軍又極缺飛行員,即便有這樣的飛行員也無法把他們踢出去。
于是李月英就來了這一招,讓他們抱著希望,讓他們以為鷹醬的飛機包括他們用的霍克81在內,都能壓制鬼子的戰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