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說邵陽一路護送玄奘一行人來到長安,見到李世民及文武眾臣,眾人聽玄奘說法,見他果然佛法造詣深厚,福澤源長,自然立刻中意。
當即,李世民已經出言相請,命玄奘主持水陸法會之事。
這些種種情節,都與原著劇情相同,不必多說。
卻說這一日,玄奘正在長安城化生寺**,觀世音菩薩卻化作一老和尚在街頭尋覓。她見到玄奘之后,立刻便已認出,后者正是金蟬子轉會,自然知道此正是有緣之人。
不過,菩薩正要上前去點化玄奘,送上異寶,卻忽然心中念頭一動——
她頓時止步,沉吟道:“此行來前,佛祖賜我六件寶物,這錦襕袈裟和九環錫杖,都是贈予取經人的,自不必多說;唯獨那四件禁箍兒,卻是要贈予護送取經人東行的護法之人的,之前已經送出三件,還剩最后一件,該交于何人才是?”
菩薩念頭一轉,算到玄奘的水陸法會還要幾日,倒是不急,不如先行尋覓一番。
菩薩也能明察因果,心念一動,已經算到了三位有緣之人——
其中這第一位,正是玄奘座下的弟子辯機。
雖然算他有孽緣纏身,但觀他已經開悟佛性,甚至曾入地府之中經受火山獄之劫,也算洗清孽緣,重塑佛法;更兼與唐太宗有一番因緣,更是讓佛門看重。
是一位有緣之人。
而第二位——菩薩妙目已經望向了長安城的元法寺,圓測和尚。
她算到圓測與玄奘有一番師徒情誼,更兼圓測是新羅王孫,而自從遠赴長安之后,醉心佛法,閉門不出,埋頭經案,更兼精通毗曇、成實、俱舍、婆沙諸論疏,通梵語、西藏語等六種語言,若隨玄奘西行,也大有助益。
還有——
菩薩再扭頭一看,卻是看到尉遲家中,有一小兒名曰尉遲洪道。
他此時雖然仍只是稚齡小兒,但有宿根在,已經有神通自在。而且,窺基前生與玄奘當有一份因緣,又應是玄奘弟子,似也是人選之一。
菩薩一時之間心下頗為躊躇。
佛祖既然賜下禁箍兒四個,那么自然當是此數,斷然不會多了,也不會少了。
那該選何人?
而菩薩心頭正在計議,忽然一瞥眼,看見這水陸法會、周遭圍觀的眾“百姓”之中,一人宛如鶴立雞群,卓爾不群,一身的佛法修持也已經頗見根底。
更關鍵的是,菩薩一眼就看出,他的佛法修持,竟是有著“大乘佛法”的影子在!
只是還有些粗淺罷了。
菩薩登時心動,這東土大乘佛法不傳,這人自然無從習得;但卻能從小乘佛法之中,領悟大乘要義,于佛法上果然有超凡悟性。
而且,菩薩默算因果,此人與玄奘的弟子因果雖然不算很強,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自然也可以作為考慮的人選之一。
菩薩不由且喜且愁,一下得了四位有緣之人,這該選擇何人?需得尋思一個法子將這四人測試一番才是。
菩薩心中尋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