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寒暄之后,終于才入了正題。水鏡先生搖頭道:“邵陽公子是眼光高明之人,學識過人,豈不知東吳偏居一隅,雖然可為一方諸侯,卻終究難以北并中原。縱觀天時地利,人文歷史,成一方之霸者有之,但以南并北者,終究太難。”
邵陽也承認,水鏡先生此言倒也頗有道理。
旁的不說,此時的長江流域,可遠不同于后世,由于漢族重心始終在北方,所以南方的開發還十分滯后。
不論是經濟、還是底蘊,都要比北方遜色了太多。
在這種情形下,想要助東吳吞并北方,不考慮開掛的話……確實非常困難。
不過——
邵陽忽然一笑,作為后世之人,旁的不會,放嘴炮,那邵陽是太擅長了。有著后世的各種見解,再加上很清楚日后的走勢,所以邵陽很輕易就已經找到了一番說辭——
就見邵陽忽然站起,在室內緩步而走,“前輩,你所言固然有理,但依前輩之言,當今之世,又有誰有希望力挽狂瀾,匡扶天下?”
水鏡先生一愣。
邵陽繼續道:“董卓,跳梁小丑也,不足掛齒;袁紹,色厲膽薄,志大才疏,守成或可,進取不足;袁術,冢中枯骨,不過坐以待斃而已;曹操,治世或為良臣,亂世實乃梟雄也……晚輩并未見可一并天下的豪杰之人。但雖然如此,豈能隱于山野之間,不聞不問,不理會天下疾苦?晚輩才疏學淺,能力有限,不敢奢求可以厘定天下,解天下百姓之倒懸,卻也愿庇護一方,守得一方之太平!值此亂世,晚輩但求盡一番綿薄之力,倒是讓前輩笑話了。”
“……”
邵陽一番慷慨之言,頓時讓水鏡先生也無言以對。
邵陽心底暗笑。
他知道,水鏡先生也頗有遠見,精通奇門道法,對于天下早有推演,所以他才避世不出,隱而不仕。后來,哪怕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也留下了嘆息諸葛亮“逢其主,不逢其時”的感慨。
但現在,邵陽拿出一番做事總比不做事好的說法,其實就是后世的詭辨之道,但此時,卻令水鏡先生也無言以對。
甚至隱隱間,水鏡先生還頗生出幾分敬意。
亂世之中,能夠庇護一方,豈非也好過什么都不做?一瞬間,水鏡先生甚至都被亂了自家的信念。
他此番邀請邵陽,自然是夜觀天象,察覺有外力干涉,心憂天下,這才出手。但聽邵陽這一言,卻反而讓他無法辯駁。
所以,水鏡先生只好嘆氣一聲,“邵陽公子果然見識過人,我不如也。”
若換做其他人在此,或許會再引經據典,跟邵陽繼續辯駁,論出一個高下。但水鏡先生卻是道家的修持,最講究天人合一,順其自然,所以邵陽一爭,他便也不再爭。
歷史記載,水鏡先生司馬徽被稱為“好好先生”,便是說他與人詳談,不管怎樣都說對方“好”。
其性情可見一斑。
辯倒水鏡先生,邵陽倒也沒有什么好得意的,他也知道,只是水鏡先生不喜與人爭而已。不過,倒是趁此機會,邵陽趁機向水鏡先生討教。
“晚輩有一些關于陣法之道的疑惑,想要向前輩討教!”邵陽很是客氣。
水鏡先生不由一愣,笑道:“邵陽公子道法玄妙,遠勝于我,何須用上‘討教’二字?有什么見解,不妨直說,你我二人一同參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