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丞相—
“講實話,獻帝最后赴死的那一刻,真的驚到我了。”
諸葛亮獨自坐在夜空下,飲酒吃菜,聲音略微惆悵的道。
“誰能想到,一個慫了一輩子的人,竟然真在我們的蠱惑下選擇了剛烈赴死。”
“他如果選擇禪位,曹丕絕對會留他一命,并且好吃好喝伺候著。”
諸葛亮的心情有點抑郁。
我不會改歷史—
“丞相看起來很迷茫?”
李世民一下來了興趣,諸葛亮這種千古名人竟然也會迷茫,真是奇了怪了。
蜀國丞相—
“或許是因為我對獻帝的感官特別不好吧。”
講真,諸葛亮發誓,自己對劉協絕對沒有好感。
真-白手起家—
“王允之死?”
朱元璋挑挑眉,疑惑的問出來。
蜀國丞相—
“對,就是王司徒之死。”
“王司徒死的不值,太不值當了。”
諸葛亮聲音中帶著悲嗆。
“給李榷郭汜八個膽子他們都不敢殺獻帝,可是獻帝自己慫了,導致王司徒的死亡。”
“這對天下漢臣都是一種傷害。”
那一年,長安城上,王允被逼自盡的一幕,對天下漢臣,對天下忠心于漢室的英杰來說都是寒心的一幕。
王允獲得了千古名聲,漢室失去了一世忠貞。
也是從那一刻開始,天下群雄陸陸續續得到各種謀臣猛將的投靠。
最典型的就是荀彧、陳宮等投靠曹操。
袁紹手下來了沮授、田豐、審配等。
蜀國丞相—
“天下亂局,都是從那一刻開始的。”
“因為大家對漢室徹底寒心了。”
“鐘繇當時就在長安,自那一天后,鐘繇從來不在朝堂上說話。”
諸葛亮的聲音充滿悲傷。
他是真的不理解。
如果原本的歷史上,劉協有剛才血濺曹丕全身的勇氣,那么天下漢室天下就還有救。
蜀國丞相—
“漢室不缺為國家赴死之人。”
“漢室缺的是一個為國家扛起一切的皇帝,缺一個領導。”
“董卓進京之后,先有袁紹劍指董卓,喝問他是忠是反,后有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
“荀爽、荀攸、鄭倫、種輯等人左右串聯解救獻帝。”
“后來的王司徒借用侍女左右逢源操控呂布擊殺董卓。”
“這些人哪一個干的不是掉腦袋的活。”
“還有后來的衣帶詔事件。”
“犧牲了那么多忠心于漢室的忠臣,可大家依然沒有喚醒獻帝。”
“現在獻帝竟然被我們給蠱惑的去進行血濺曹丕。”
諸葛亮說到后面激動異常。
“我寧可他最后依然沒有醒悟,這樣我可以失望到死。”
諸葛亮聲音中充滿了怨恨。
這是身為漢室臣子對皇帝的怨恨。
如果不是過度怨恨,他都不會出聲,頂多就是像李世民等人那樣,燒兩張安心的紙,就算了。
蘇曦等人一直聽著諸葛亮發泄。
畢竟他們只是漢人,不是漢臣,沒有活在那個時代,理解不了諸葛亮的心態。
霍去病身外歷史上游之人,看著諸葛亮為漢室如此傷心,心情也不好受。
他了解過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還教了他很多兵法。
而且諸葛亮一直對他有些希冀,希望他成長為歷史書上那個英武偉岸的民族支柱驃騎大將軍。
諸葛亮發泄完,大家才陸續開口。
我不會改歷史—
“我們只是起到了引子的作用,若是沒有前面那么多漢臣的付出,光靠我們,劉協不會醒悟。”
李世民從一個皇帝的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