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祖—
“朕一統六國,開創了巨大的功績,也是千古明君,為何不受人喜歡。”
………
劉邦想了想,就不說話了,他覺得自己確實不受人喜歡。
……
蘇曦搖搖頭,萬萬沒想到,因為這個原因,大家還都激動起來。
“各位大佬,你們無需激動。”
“主要原因還是三省六部制度的存在。”
“三省六部是一套成熟的行政體系,他把各類事物分門別類,都在六部統領下。”
“三省的責任是解決問題,審核方法,執行下去。”
“皇帝在這中間的責任就非常小了。”
“最經典的就是房玄齡在每個問題上都提出好幾套解決方案,李世民負責選擇,魏征審核,隨后通過發行。”
“你們理解了吧。”
………
華夏之祖—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李世民的作用被無限削弱了,理論上來說,三省六部可以自己成為一套體系,可以把皇帝踢出去。”
始皇驚呆了。
………
“所以很多后世的臣子都喜歡唐太宗。”
“畢竟唐太宗不喜歡胡亂添加政治體系,就是一套三省六部制度,很多政策都是大家商量著來。”
“至于別人說這是削弱了皇帝的權威之類的。”
“其實就看個人的看法了,你們覺得這種方式削弱了皇帝的權威,實際上人家唐朝就出現了貞觀盛世。”
“而且唐朝的行政體系很穩定,戰斗力也很不錯,很多政策執行下來很棒。”
“尤其是在有一個明君的情況下。”
“而且三省六部本身就能形成一種制約。”
蘇曦覺得還好。
………
李世民驚呆了,我去,這就是我受人喜歡的關心。
我不會改歷史—
“我只是覺得三省六部很好用,而且我自己也有一套監視的手段。”
“再加上房玄齡和魏征等人本身就是治世之能臣,我故而很少插嘴而已。”
“當然,也有魏征和馬周把我懟的說不出話的原因。”
李世民無奈的道。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
“很多制度都是好的,用起來都很不錯。”
“經歷過隋煬帝的大臣們希望的皇帝不是一個足智多謀,天天都能提出新政策的創新型皇帝,他們希望的皇帝更多的是一個穩健型的。”
“唐朝初年,如果動輒就提出一個大的政策,就需要改變很多東西,那是不好的。”
“比如你在唐朝初期用明朝初期時用的土地政策,明顯不適合,因為百姓不知道政策好壞,經歷了隋煬帝的他們害怕政策改變,很可能一個好政策就變成了壞政策。”
“故而大臣們就喜歡太宗這樣的,不胡亂插嘴,能聽的進人言,下的政策都是大家能接受的。”
蘇曦擺擺手。
“至于后世的臣子們,那喜歡唐太宗的原因更加簡單了。”
“唐太宗時期政策輕松,皇帝不喜歡胡亂說話,不會太任性,對臣子也不錯,臣子窮了就接濟一下,臣子有錢了也不會想著打劫,還會給每個臣子發揮的空間。”
“比如你們去看唐朝初期的歷史,就會發現留名的人物很多,唐太宗基本上把每一個有功勞的臣子都給留名了。”
“不會刻意抹殺臣子的功勞,相反,還喜歡吹一下自己的臣子。”
“這樣的皇帝為什么不招人喜歡。”
“唐太宗當了皇帝后,最喜歡干的是就是吹人。”
“今天吹一下這個臣子,明天吹一下那個臣子,只要有機會,就捧一下臣子。”
“以至于貞觀時期的文臣武將都比較有名氣。”
………
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