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斬釘截鐵的話,其他人不理解。
于謙?
不是挺聽話的嗎?
……
蘇曦撓撓頭,他大概知道為啥。
“太皇太后大佬,您是不是看了明朝之后的歷史,有了什么不好的想法。”
蘇曦覺得張氏肯定有了不好的想法。
………
太皇太后張氏—
“是的,于謙,太優秀了。”
“于謙,一個人拔高了整個文臣體系的上限。”
“土木堡,實在是坑。”
張氏說的咬牙切齒。
群里的其他人心里默念,坑人的朱祁鎮啊。
蘇曦撓頭,他就知道會是這樣,朱祁鎮那個敗家孩子,還有于謙在土木堡的優秀表現,無一不是代表了文臣的優秀,武將的衰敗。
明朝土木堡之后,文臣地位直線上升,武將地位維持不住下滑,以至于隱隱要出現宋朝那種,武將天生比文臣低三級的情況。
……
朱元璋臉色也忽然不好看起來,想明白后,他的臉色瞬間就不好了。
這種鬼情況,確實讓人難受。
真-白手起家—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確實得想辦法壓一下于謙,維持一下武將的地位。”
朱元璋頭疼,明朝的武將地位下降,在歷史上就是從土木堡之后發生的。
地方武將和中央武將形成兩個派系,簡直就是坑。
兵部和武將的關系竟然分開了,更是一個坑。
明朝中后期,在明孝宗時期,就出現了武將一脈就出現了勛貴、兵部、地方武裝,三團勢力。
同時文臣領兵的情況也頻頻出現,如王陽明、譚倫、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
而且明朝還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武將一脈有世襲的功能,那些勛貴世襲,但是他們又沒有世襲到好處,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極低。
朱元璋等人越想越思考,越發現明朝在土木堡之后出現的一系列弊端爆發,尤其是隨著于謙的崛起。
人家于謙肯定是做好事,再想方設法的幫明朝續命,但是也確實引發了一系列弊端的爆發。
土木堡之變,明朝武將斷代,文人領兵開始出現,勛貴們因為傳承有限,紈绔子弟越來越多,還因為世襲的原因趴在國家身上吸血。
再加上這一戰打的兇殘,軍戶制度崩塌的越來越快。
最重要的是,中央禁衛軍的損失殆盡,再加上于謙后期引領出來屬于文官的軍隊,導致皇帝的權利大幅度縮水。
尤其是于謙在地方軍中選拔出來的將領和軍隊,其所填充的禁衛軍基本上不聽皇帝的話。
理論上講,朱祁鎮干掉于謙是對的,只有這樣,皇權才能收歸一體。
軍政分家的好處就是可以相互制約。
于謙那個耿直boy肯定沒想這么多,但是他手下的文臣們,那些繼承者們,看到這么大的利益,他們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
當時土木堡之后,于謙所帶領的文臣收獲了多少利息?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民心,新組建的軍隊,重新組建為一體的官員體系,還有一部分地方官員的任免,和地方軍隊共患難出來的感情。
這些東西,你覺得于謙不要,跟著他混的文臣們能不要?
朱祁鎮混的再慘,奪門之變時也不應該只有那么點人。
石哼當時可是領兵的大將,但實際所能率領的軍隊才多少?
不超過三千人,所能控制的將領只有幾個親屬,堪稱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