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嘆氣,自己在歷史上的形象真的被坑慘了。
有些事,自己都得承認。
“我雖然是最后的大贏家,但是怎么說呢,大家似乎更喜歡項羽那種人設。”
劉邦覺得自己心態老好了。
……
“這就是作者的個人行為了。”
“比如您這種。”
“把您寫成主角就是足智多謀,容忍度極高,智慧強大的類型。”
“但是把你寫成反派的話,那就是奸詐無比的類型。”
“綜合來說,都要看寫書的人把您寫成了主角還是反派。”
蘇曦聳聳肩,無所謂的道。
“還有就是曹老板了,誰讓三國演義以劉備當主角寫的,無限放大劉備的仁義,自然就無限放大您的奸詐了。”
“再加上那句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您的形象很容易被設定成功的。”
如果你把三國演義當歷史書看了,那么抱歉,您的智商肯定欠費。
從三國演義中,關羽用的是關刀那一幕出來后,就代表這本書只是小說,不是歷史書。
劉邦和曹操最大的共同點是啥?
那就是兩人都倒霉的被人坑了。
史記漢初那一段,以項羽為主角寫的,劉邦自然就是反派,不招人喜歡。
傳唱度最廣的三國演義,直接用的劉備當主角,曹操自然就是反派。
兩人被坑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史記,說是把這書禁止了,但是史記依然流傳度很廣,很多人該看還是看了。
甚至于后世的大家都無所謂,畢竟寫的確實好。
司馬遷也確實厲害,為了寫史記,走了浩瀚河山,尋求各種民間記載。
雖然很多人覺得民間記載的不清楚,不真實,但是很多東西,你是沒有辦法的。
就像司馬遷那個時代去考察紂王歷史一樣,你不尋求一下民間的記錄,你不問一下民間口口相傳的東西,他能行?
紂王時代活下來的,有資格在青銅器上記載那段歷史的家族,司馬遷真不見得能在人家家里找見記載,人家真不見得會讓他看。
這就是普遍的現實。
這也是華夏人看書,很少會去真正較真這件事是否真實發生過,更多的是去尋求書中的思想一樣。
……
太皇太后張氏—
“所以很多時候追求的就是書中的思想。”
“就像三十六計一樣,提到美人計,大家想到的都是貂蟬。”
“但是真去查貂蟬的話,這人存在嗎?這就是一個問題。”
其他人也是點頭認可,看書,更多的是看思想,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書中的真實性。
當你把大量精力放在較真上時,其實你就輸了。
輸的很可怕的那種。
……
武安君白起—
“聊到這里我就得插嘴一句話,三十六計那本書是真厲害,編寫者大概是想拿這本書培養中層將校吧。”
“而且這書淺顯易懂,對于大多數初學兵法的人都很友好。”
“神書一部。”
“而且這書我覺得最完美的地方,就是這書的思想,真的很棒。”
白起想到他第一次見到三十六計時,就驚為天人。
就是用一個又一個故事告訴你,一些計策是怎么來的。
你看孫子兵法大概率看不懂,但是你看三十六計,你可以簡單的記下各種計策,然后照著故事去套就可以了。
行軍作戰,你看見一個美女,下意識的就會想到這該不會是美人計吧,我得小心一點。
敵人來了一個賊眉鼠眼的,給你送了禮物,又給你副手送了禮物,你下意識就該想到,他該不會是想用離間計吧。
這就是一部神書,在生活和行軍打仗中都能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