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達到了封建帝國從衰落到強盛的恢復。
這一切完成后他就相當于給天下人交代了一個還算不錯的答卷。
這就是現實。
他沒有開創出任何開創性的制度,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因地制宜,但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有些時間,與其去開創,不如去維持。
危難之時開創新的路途是正確的選擇。
倘若不是危難之時,你在一切都欣欣向榮時冒冒然去打破階級利益,開創新的沒有根據,一時半會看不到利益的制度,那不就是開玩笑嘛?
或者說,你為了自己的功勞,非得建設出一個恐怖的政績,然后你不管不顧的進行下去,那你鐵定倒霉。
現實就是這么殘酷,也是這么不講道理。
李世民、光武都是如此,兩人都沒有開創新型的制度,但是兩人都活了下來,兩人都成了最大的贏家。
王莽和隋煬帝都進行了開創性的東西,但是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人取其精華了。
李世民從楊廣身上意識到,不是開創性的東西不對,而是看你怎么玩。
比如從隋煬帝身上,李世民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做事得快準狠,有時候多治幾次標,也能治本。
假如一件事沒辦法快速解決,那么不妨把他變成分段解決,變成長期任務,順帶還能讓自己充滿斗志。
貞觀四年征討突厥,李世民選擇了快準狠,抓住機會一次拿下頡利。
而面對草原,李世民并沒有在當時選擇全面開戰,而是選擇了一次一次來,對鐵勒對薛延陀對吐谷渾等等國度,都選擇一次又一次對戰,沒一次都是快速出手鎮壓下去,拿到最大的戰爭利益,然后短暫暫停戰爭。
這點看秦昭襄王就知道了。
昭襄王對六國采取的就是這樣,在秦朝沒有一舉吞下天下的實力時,每次戰爭發動,都是獲取足夠的利益,讓自己恢復的比對方快就可以了。
靠著這種手段,秦朝在始皇一統天下時,已經掌握了天下半數的城池。
戰爭打的是國力。
頂級王國和帝國開戰,輸一次就死了。
古往今來只有一個人完成了頂級王國戰勝帝國的戰爭,那個男人叫亞歷山大,以王國之力,強行征服波斯帝國,之后的漫長歷史中,就再也沒有見過了。
李世民深知大唐當時所能動用的國力,所以他每一次對外戰爭,都選擇快準狠的拿下最大利益就結束。
拒絕讓剛剛恢復起來的大唐陷入戰爭泥潭。
能一個月解決的戰爭,堅決拒絕打成一年。
沒辦法,資本決定一切。
隋末亂世后的結果就是大唐做不到像曾經漢朝一樣,持續進行數年數百年的戰爭。
那種程度的戰爭泥潭,對正在恢復的大唐初期來說就是毀滅性打擊。
看看西漢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那樣打的就知道了。
西漢也是在經歷了恢復后,才開始進入連年戰爭時代的。
沒有從劉邦到漢武早期長達數十年的積累,后面的戰爭根本支撐不起來。
因地制宜真的很重要。
如果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做不到學習,而是選擇一昧的模仿,結果真的會很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