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一八九七年,清王朝的局勢是越發潰爛,老百姓的日子是越發艱難,各地每年冬天逃荒進京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多。
大街上的流民乞丐大多骨瘦如柴瘦,衣不蔽體,滿大街都是,人流的增多,這到形成一種畸形的繁榮,各種集市熱鬧無比,賣藝賣身的,做點小本生意的,挑街走巷的貨郎也多了起來。
各地的官老爺收的賦稅,一年比一年重,別說普通老百姓,就是小地主,家里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各地的田賦、礦稅、鹽課、茶稅及各種工商雜稅,甚至采用借稅、厘金、義谷等手段橫征暴斂層出不窮,王朝危在旦夕。
沒辦法,清王朝欠款太多了,八旗子弟又多,養那些飯桶,也要糧食和銀兩,各國列強又虎視眈眈,上層盯上老百姓的口袋,列強盯上清廷的口袋,一環接一環。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后,清王朝的國門是徹底打開了,全國各地的口岸就建了幾十個,這些口岸,基本都控制在列強手上,把清廷的白銀和其他原料運回國,再從國外運送破爛玩意賣給清廷,這一套他們玩了幾百年了。
去年清廷開始籌借第二期對小倭子的賠款,如同爭搶交配權似的,各國列強爭先恐后要求清廷必須向他們借款,其中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大英帝國宣稱,如果清廷不向英國借款,大英帝國的軍艦開到清廷家門口,不惜動用武力,讓清廷來借錢。
這些列強為啥這么熱情借錢給清廷?
原因很簡單,就拿借英國的錢為例,清廷借一億白銀,到手只能有九千四百萬兩,剩下的六百萬兩是手續費,另外利息五厘,分三十六年還清,不得提前還,當然,你借錢,總得有擔保的東西是吧?
沒事,英國已經為清廷想好了,那這三十六年的借款時間內,你們的海關稅收就當保證金吧,為了怕你清廷賴賬,你們清廷的海關就交給我們大英帝國管理吧。
就這樣,清廷的海關行政權落到英國手上了,清廷的海關總稅務司就是英國人,從一八六三年到一九零九年,控制了華夏海關半個世紀之久。
后世互聯網那些高利貸應該就是借鑒祖師爺的,資本家的傳統嘛!
去年借英國的錢,英國要了海關稅收,前年借了俄國的錢,俄國開的條件更黑,更陰險,不但侵占了大量華夏國土,還要求修建一條貫穿東北的鐵路,俄國對東北的野心,那是劉瞎子都能看清,可恰恰清廷看不清。
或許就算看得清,也無力改變現狀,清王朝如今已經對列強跪下唱征服,如同一個張開大腿的表子,誰都可以上那種。
只從甲午戰爭后,小倭子狠狠抽了清王朝耳光后,其他列強已經徹底不把清廷放在眼里了。
一八九七年,列強已經肆無忌憚,正月,英國要求清廷,承認大英帝國取得緬甸的管轄權。
以后你這個小弟就跟我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你小弟的地盤也是我的了,以后這里就是英屬緬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