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人口,那就不能按買賣來。”
徐世楊認真的說:
“勞煩請舅舅回去后跟他們明說,一個月后,我召開一個‘招聘會’,打算去我堡子上的人,都來應聘,我來者不拒。之后,我會把給各家該得的火藥雙手奉送。”
……
徐世楊手中缺乏合格的軍官團,但以目前來說,士官比例已經算是有些奢侈了。
新軍士兵成長速度很是喜人,原本的親兵隊已經可以算是合格的士官,參加過浮來山戰役的長槍手和火槍手也有成長,就算是新軍中的其他新兵,如今也都參加過剿匪戰爭,估計拿到承平日久的江南去充當基層士官也能勉強夠用。
在這種情況下,徐世楊順理成章的開始了第二輪新軍擴充行動。
其實按照他的設想,新軍每次擴充后,應該進行3到4個月的集中訓練,然后找個合適的目標,進行一次實戰,讓士兵感受戰場。
然后再次擴充,繼續訓練,再次找機會實戰。
最好每年能打兩仗,人數超過一千以后,每年兵力擴充至少一倍。
當然,這些目前還都只是美好的景愿,要想達到目標,還需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
現階段,徐世楊打算把200人的新軍部隊擴充到500人。
其中近戰兵、長槍兵和火槍兵的比例都擴充一倍以上,組建單獨的炮兵部隊和騎兵部隊,專門訓練一批專業的旗鼓信號兵。
人力方面比較容易解決,徐世楊對外雖然仍只是一個15屯堡主,但手上實際已經有了三個滿員的塢堡,男丁已經達到2300人,同時他還可以得到二房系其他堡主的支援——比如徐世楊的老爹就允許他在二屯招募看得上的士兵。
另外一點,徐世楊的招聘會順利結束,也許是為了向他示好吧,聯盟中的塢堡主給徐世楊送來的人口質量還不錯,其中有一些甚至可以說是頗有勇力,直接抽調出來充實近戰兵都可以勝任。
但其他專業兵種和武器的補充就變得有些困難了。
徐世楊現在手中工匠不少,工匠學徒更多,打造長槍沒什么問題,生產火槍的速度卻始終提不起來。
于是,徐世楊祭起無數穿越者前輩們用過的辦法,把火槍生產分解成半流水線作業——所有學徒全部突擊培訓如何制造槍管,然后就一門心思只干這一樣工作,熟能生巧,估計很快就能出徒。
至于打造別的武器,刺刀、腰刀、槍頭以及農具,可以交給少數幾個工匠師傅。
當然,這其中腰刀和槍頭也暫時不需要打造,徐世楊之前的繳獲已經差不多夠用了——現在他自己的佩刀都換成一把從倭寇手中繳獲的扶桑刀。
十五屯現有20幾個鐵匠學徒,全部用來制造槍管,徐世楊可以期待三個月內獲得第一批成品,之后每個月得到20只新槍。
有鑒于此,他打算拿火門槍做訓練用具,增加士兵實彈射擊訓練次數,這樣,到時候新軍只需要部分適應性訓練,就可以直接換裝火繩槍。
實彈射擊訓練需要大量火藥支撐,同時徐世楊還得給本家和本聯盟內部的其他塢堡主提供火藥,好在有徐睦河的物資支持,加上公孫勝對招收學徒一事一直很上心,因此火藥產量穩步上升,現在還算夠用。
徐世楊正準備派人在兩縣轄下尋找硝石礦,若是幾年后,新軍規模擴大幾倍,現在刮廁所熬硝的做法可就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