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家主的要求(其實是徐世楊背后推動的),除了徐世楊的第五屯以外,徐家其余5個塢堡,都應該組建一支以定遠營為模板的新式軍隊。
其中1屯、2屯和6屯為步兵營,每個營標準編制500人,新編制內包括150個神機兵、150個銳士兵、100個選鋒兵、80個炮兵和包含主要軍官、旗鼓手、騎馬通訊兵在內的營部。
欒廷玉的3屯和孫立的4屯為騎兵營。其中3屯為正規騎兵,編制200人。4屯為騎馬步兵,編制300人。
徐世楊自己的第五屯,因為人口較多,擴編為兩個步兵營。
這樣的話,5個步兵營加2個騎兵營,總兵力3000人。所有士兵都為新軍編制,除了人事關系、福利待遇留在本塢堡之外,新軍士兵的訓練、作息、作戰、武器裝備和后勤補給統一由新成立的新軍司令部管轄,與士兵所屬塢堡無關。
也就是說,塢堡只負責養兵,新軍如何使用,完全取決于新軍司令部。
新軍的第一任司令官,理所當然由徐世楊兼任。
這位司令官上任后的第一個動作,是按自己的趣味,給新建個營取個名字。
他自己組建的兩個營,當然是定遠和鎮遠。
另外三個步兵營,以三艘小型裝甲艦的名字命名為經遠、來遠和平遠,兩個騎兵營為致遠和靖遠。
正好跳過最沒特色和表現最差勁的濟遠,一個陸地上的北洋艦隊漸漸成型。
新軍的組建,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也是剝奪了塢堡主相當一部分權利。
因為新軍全部為脫產士兵,作戰時統一指揮也不歸塢堡主管轄,官兵的薪資待遇卻由所在塢堡提供,并且還有明確規定不準克扣。
這相當于用塢堡主的財力來為徐世楊的戰略目標養兵,塢堡主們肯定不會喜歡,只是徐世楊現在聲威日盛,塢堡主對此沒什么好的對抗辦法,只能執行。
為了避免塢堡主們暗中對新軍士兵不利,徐世楊任命的新軍第一批營長還是跟塢堡主高度重合的——欒廷玉、孫立分別為致遠營和靖遠營營長,徐世松為來遠營營長。
包括徐世楊這個總司令兼任定遠營營長在內,7個營中已有4個營的營長是現任塢堡主。
另外3個營中,鎮遠營營長為公孫勝;以徐睦河第一屯為基礎組建的經遠營暫時由徐世柳代理,等他去江南進學,則交給徐世柳的舅舅董超;以徐睦海第六屯為基礎組建的平遠營營長是他的小舅子張業。
這些人除了公孫勝以外,其他人都做過堡主。
徐世楊通過這種手段玩了個進二退一,暫時安撫原堡主階級,走出把塢堡變成單純人口單位,而非半獨立勢力的第一步。
當然,距離他的最終目標仍有很大距離,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作為軍屯機構,非新軍之外的其他堡民,人身關系依舊牢牢依附在塢堡主身上。
雖然徐家家主下令各塢堡主在農閑時期應該組織二等兵以上人員進行軍訓,并做到最少五日一練。但如何訓練,戰斗時民兵如何組織,配備什么武備,都完全取決于塢堡主個人。
這部分民兵依舊屬于半農奴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