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楊應對的措施是:
把全青州徹底變成一個大兵營(這一點早就開始了)。
然后以原有塢堡為核心,利用未開發土地較多,破壞也不會心疼的特點,大規模挖掘交通壕、陷馬坑,夯筑胸墻。
爭取把青州變成一個筑壘地域,實現大縱深防御,抵消敵軍騎兵機動優勢的同時,把戰爭形勢盡可能拉近到民兵最擅長的防守塢堡上。
這樣的話,即使民兵也能發揮一定戰斗力,而且就算韃子豬突一陣,能擊穿幾道防線,民兵也可以順著交通壕迅速撤退到下一道防線。
以空間換時間,彈性防御,集中最有戰斗力的新軍做總預備隊,抓住機會對部分地區的敵軍進行短促反擊,消耗敵軍有生力量……。
另一個時代,堅定的步兵可以用這種方法抵御最強大的裝甲部隊(巴拉頓湖、抗美援朝),青州軍沒有理由不能用同樣的辦法擋住韃子那其實并不重的重騎兵突擊。
至于運河方向,那就更簡單了,修建一個卡住運河的要塞,多儲備糧食,跟韃子死磕即可。
沒有工程重炮,連古代攻城器械都不怎么了解的情況下,徐世楊不信韃子能拿即設駐軍要塞怎么樣,哪怕不反擊,拖幾個月,韃子必然會撤退。
等下次再來……,呵呵,等下次,誰是主動進攻方還不好說呢!
計劃有了大概的腹稿,下一步就是徐世楊在充當秘書職責的趙琳幫助下,把腹稿變成初稿,然后召集青州軍和新軍高層商議——青州高層缺乏進取精神,新軍新成立的參謀部還不夠成熟,現在無法單獨提出合適的戰略計劃,但在各人的管轄范圍內,完善計劃細節并無問題。
這種形式估計還得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青州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政權,以及新軍成長為一個完善的近代軍事組織為止。
計劃初稿完成速度很快,趙琳如今已經適應了徐世楊制定計劃時,想起什么就說什么,顯得有些跳脫,缺乏連貫性的思維方式。
她甚至能一邊做筆記,一邊把重要事項做個初步理順。
這樣等到徐世楊再也沒什么好補充的,開始整理時,就能在幾個小時內拿出初稿,然后迅速召開高層會議,開始商議計劃細節問題。
這一次也是一樣,徐世楊和趙琳僅用了半天時間,就搞定初步計劃,只是徐世楊拿著初稿準備召集大家開會的時候,徐睦河那邊卻突然先行一步,反過來召集徐世楊開會。
要知道,徐睦河是那種傳統文人,以前最喜歡的就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能讓他主動開會,即使參與人員范圍很窄,那也一定不是個小事!
果然,徐世楊到了會場才發現,徐睦河召開的是家族內部會議,除了徐家塢堡主之外,還有日照的幾家豪強家主級別在場,其他外圍人員一個沒有。
而會議的主題,是徐睦河剛剛從江南收到的消息:
江南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