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對付地方塢堡主,兩千多禁軍也就足夠了,這些人裝備精良,身體素質也不錯,以前就是職業兵,若是連不脫產的民兵都對付不了,那還不如趕緊把他們踢回江南去。
新軍方面,有了兩千四百多原禁軍士兵的加入,各營選鋒兵幾乎全部超編,步兵營在原來六百人的基礎上,各增加一百選鋒兵編制。
這造成八個步兵營的建制全都膨脹到七百人,由于禁軍中會騎馬的人很多,以騎馬步兵為主的靖遠營也擴張到七百人。
而用正規騎兵組成的致遠營,則擴張到五百人。
新軍瞬間膨脹到6800人的總兵力,這還不包括維持300人建制的陷陣兵,以及用禁軍充數,得以用老兵組成的新兵營教官組,以及用以維持軍紀的鎮撫兵單位。
除此之外,徐世楊抽掉了一百個老選鋒和林沖推薦的,馬步功夫都很不錯的禁軍士兵,組成他自己的直屬禁衛。
新軍兵力迅速擴大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顯現出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老兵數量不足。
原有參加過對韃子戰爭,有勝利信心的老兵被幾次稀釋,如今能編列在一線的已經很少。
這個問題幾乎沒法解決,因為戰爭經驗和戰勝韃子的信心只能從戰場上得來,訓練的再好也是不管用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致遠營的馬匹,雖然兵力擴大到五百人,但合格的戰馬依舊只有兩百匹,別說正規騎兵一人兩馬,就算兩人一馬都做不到。
只能每三個人一匹馬,輪流進行騎馬訓練,戰時除了能上戰場的兩百人,其余其實只能作為普通選鋒兵使用。
這個問題同樣不好解決,因為江南本身同樣缺馬,就算有錢,也別想從江南買到馬匹,更別說合格的戰馬。
徐世楊要想獲得戰馬,似乎只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想辦法與某路韃子聯系上,走私戰馬——這不是不可能,馬匹雖然屬于戰略物資,但韃子拿不出更好的東西交換漢地產物,有時候也就不得不同意。
以往朝廷還能維持北方防線的時候,茶馬貿易一直是國家戰馬的重要來源,也能給走私雙方帶來很高的收益。
第二,戰場繳獲。
這就不用多說了,純粹取決于戰利品的多少而已。
至于第三嗎……,雖說需要很長時間,但確實是個好辦法。
那就是自己培育馬種,自己養馬,自己訓練戰馬!
建興十三年8月底,一艘帕爾斯雙桅三角帆船駛入日照港。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打通門路,當初在雙嶼港與徐世楊簽訂戰馬購買合同的帕爾斯商人,一口氣給徐世楊運來了十二匹上好的帕爾斯種馬!
這些馬頭小而清秀,目光有神,顯得極為聰慧;背腰短但有力,四肢修長,肌腱發達,身高平均在145厘米以上,體重普遍超過400公斤,顯然是一種非常好的戰馬!
欒廷玉、孫立、林沖、徐寧等騎將看到這些毛色光滑順亮的大馬,眼睛都挪不開了,仿佛這不是12匹年輕的種馬,而是12位絕世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