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楊沒有拆開手中的簧輪槍看看戴梓這一把跟歷史上歐洲使用的同類型武器有什么差別。
想來也是大差不差吧,技術畢竟是相通的。
槍機里面肯定都是些精巧到可以用來制作鐘表的小零件,用來裝比綽綽有余,只是距離大規模裝備部隊的武器還有很大距離……
等等,鐘表?
另一個位面,歷史上歐洲的簧輪槍其實就是鐘表匠發明的,很多部件甚至直接與當時的鐘表可以做到互換!
既然戴梓能夠手工打造簧輪槍,那么反向發明鐘表也是可行的,對吧?
鐘表可是個好東西,雖然也是貴族化很深的玩意,但對軍隊的協同作戰來說,屬于力量倍增器,值得投入資源好好研究。
哪怕投入十年二十年,只要能成功,帶來的收益必然是無窮的!
想到這里,徐世楊樂呵呵的把簧輪槍收好,然后對戴梓說:
“戴老先生,這把槍我收下,您上交一個發明者名單,我可以給予經濟獎勵。”
“但有一點請記住,我獎勵你們,主要是獎勵你們發明、創造、改進的能力,我希望你們保持這種進取的精神,而不是因為這把槍很好用。”
穿越者站在歷史的高度,輕易否定某項并不怎么好用的發明很容易,但打消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那就太得不償失了。
那樣做,一旦穿越者離開人世,他所創建的科研體系很難跳出穿越者的桎梏,甚至成為科學發展的阻礙。
因此徐世楊從不反對他的屬下利用業余時間搞些小發明,做些不在計劃中的小設計。
哪怕徐世楊明知道這種東西并不好用,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他也會盡量給予合適的補償,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做些提醒而已。
“武器不需要太精巧,你要考慮使用者的素質,以及大規模裝備部隊的可能性。”
徐世楊對戴梓說:
“就像這把槍,給我用或許還行,但既無法大規模制造,士兵也沒有能力在戰場環境中進行簡單維護,難道要我一個人一桿槍去跟敵人拼命?”
“是老朽考慮不周了。”
戴梓表示了解之后,徐世楊話鋒一轉,說道:
“不過,這桿槍確實很精巧,我覺得以您現在的技術,也許可以實現我的某些設想。”
“過一段時間,我會給您幾張大概的設想圖,你試試看能不能幫我造出實物,也不用著急,這也許是個需要很長時間,很大投入的東西。”
“我們要有耐心。”
……
從青州兵工廠走出來,徐世楊還在思考這邊的生產問題。
簧輪槍自然不會投產,使用同一槍管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這邊正在逐步步入正軌,由于工匠手藝的差別,等這邊幾個水利鍛錘安裝完成,江南來的工匠們適應新的度量衡之后,青州的產量絕對會超過莒州那邊。
如今,增加部分工人、工匠之后,莒州兵工廠的火槍產量維持在每月200上下,火繩槍燧發槍各半,燧發槍中又有一半是卡賓槍(騎兵短槍)或手槍。
等青州這邊準備妥當,也許每月300支火槍是個短期內達到的產量。
若是能夠做到這一點,新軍再想擴充,就不存在武器上的桎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