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楊看著紡織廠女工組成的隊列,心中其實是略有些羞愧的。
青州的紡織產業鏈尚未真正建立,工廠里的活兒取決于原材料,其實開工時間并不長。
因而相對后世資本主義積累初期地獄一般的血肉工廠,這邊反而顯得有些田園牧歌般美好。
但這美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徐世楊正暗搓搓的想要把資本主義這頭巨獸放出牢籠,一旦成功,讓這頭巨獸嘗到血腥味道,它一定會盡一切可能壓榨利潤。
那個時候,即使徐世楊盡力干涉,限于成本和技術條件,工廠也會變成真正的血肉磨坊,那可不是996這種小兒科可以形容的。
像維多利亞時代那樣,半年換一批工人都是有可能的!
國家確實會因此而興盛起來,但那些被吞噬的工人……
唉……
徐世楊當然會努力幫她們以及他們,但他自己也不敢確定,能限制那頭巨獸到什么地步。
離開紡織工廠,最后一站是日照海邊的鹽業工廠。
這是一座曬鹽廠。
在徐世楊開設這個工廠之前,生產食鹽主要依靠煮鹽或煎鹽,這兩種方法都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柴草,打柴燒鹵的人工,甚至齊省這邊通行的煮鹽法還得消耗大量鐵鍋。
這些消耗,在以往朝廷還能維持基本信用和社會安靜,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時期,還算能夠支撐,那個時候,無論私鹽官鹽,都是利潤驚人的行業,靠海的人民,總算也不缺鹽吃(質量另說)。
但現在,齊省這種地方,連打柴草的人手都不夠,更別說消耗鐵鍋煮鹽,簡直是得不償失的虧本買賣。
日照李家每年會抽調人手煮一批海鹽,但成本高到沒法賣的地步,甚至還不如從江南直接走私過來的私鹽便宜。
這也是徐家之前每年都要派船去江南的主要原因——靠海的日照都是這個德行,你還指望不靠海的內陸州縣吃到便宜鹽?還不如老老實實從江南進口。
大致完成對青州的統一后,青州節度使徐睦河最關注兩件事:第一是糧食生產,第二就是立刻著手開始嘗試恢復鹽業生產。
鹽雖然重要,但徐世楊不能容忍為此花費不必要的人力去準備柴草、鹵水以及鐵鍋,因而老爹決議要恢復鹽業后,徐世楊私自做主,決定嘗試曬鹽法。
曬鹽法初期,整備鹽田,準備鹵水確實也需要大量人工,但進入生產階段后,相對煮鹽法來說,鹽業所需工人相對少了很多。
除了節約人力外,產量增加也有數倍之多,因為不需要鐵鍋和柴草,食鹽的單位成本會降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
對官府來說,最大的壞處就是曬鹽法不需要集體勞作,很難通過控制灶戶來控制鹽業生產。
徐世楊覺得自家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使用效率最高的曬鹽法,至于私鹽泛濫造成“國有利潤”流失,這并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
畢竟,鹽的產量增加,至少可以讓自家減少一個硬通貨留出大項,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拿來跟江北其他塢堡主做交易。
目前為止,青州的鹽業工廠有大約一千戶工人,采用曬鹽法,每年可以有大約70到80天的生產時間,每天每戶的產量在200斤上下。
正常情況下,青州年食鹽產量可以達到1400萬斤,按私鹽一斤十文的價格,產值二十萬貫。
鹽業工廠居然一舉成為僅次于外援和土地水手的青州第三大財政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