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徐睦河的估計,即使考慮到發放貸款、作為銀行準備金的糧食,新軍和工廠擴招,以及新招撫大量流民,甚至把即將開始重建的齊省教育體系都算進去,今年的糧食剩余量也不會低于3000萬斤。
這還是建立在民間還有一部分存糧的基礎上。
如果計算明年,那在糧食方面就更富裕了。
現在已經定下的,李家明年一年就要運來100萬石,合約15000萬斤的糧食!
僅這一個數字,就相當于齊省今年兩倍的收入。
都督府認為,就算今后三年連發大災,整個齊省顆粒無收,糧食方面也不會產生太大問題。
當然,顆粒無收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掌握著海量的糧食,都督府對農業生產仍舊無比重視。
徐睦河連續頒發數條命令,要求領地內的下屬各縣修理農具,喂養牲口,為明年開始的豆麥高粱套種做好準備。
另外,都督府出臺各種政策鼓勵開荒。
老話說得好,手上有糧,心中不慌。
還有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工。
徐世楊認為,在有大量余糧的情況下,齊省應該繼承之前動員大量勞動力修筑黃河防線的有效經驗,在控制區范圍內興修水利,改造土壤。
之前,齊省的土地鹽堿化非常嚴重,除了少數耕地常年有人照顧之外,其他很多荒地就算開墾出來,沒有足夠的水源澆灌,沒有渠道泄洪,所得肯定也會非常有限。
在沒有大規模化學工業的情況下,治理鹽堿化只能依靠水利系統——用灌溉系統把礦化地下水深度保持著2.5到3米的臨界點以下;然后用排水系統把土地中的鹽分排出。
另一個位面,建國后一窮二白的TG就是依靠勞動人民的雙手,硬生生建立起一個相對較為發達的水利系統,在逆轉土地鹽堿化方面做出輝煌成就。
徐世楊沒有那種號召力,但他覺得利用大量余糧,鼓動勞工們在這齊省建起一個簡易版水利系統,倒也不是做不到。
自古以來,興修水利就是王朝強盛的根基和證明,一心想要坐上那張椅子的徐睦河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徐世楊提出興修水利的計劃后,齊省大都督咬著牙說道:
“修有鄭國渠,關中皆為沃土,無兇年,秦以此富強,并吞諸國!”
“此誠乃暫費而永寧也!”
于是,齊省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的工作。
為了表示對水利工作的重視,徐睦河親自兼任治水官,并請隱居的徐睦江重新出山,負責治水的一線工作。
徐睦江畢竟是徐家嫡脈,也曾做過徐家族長,不掌握軍權財權的情況下,出來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徐世楊也沒有反對。
這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按計劃,齊省將會每年動員至少2000萬個工(指一個勞力一天的工作量)用在興修水利上,而且將會永久持續下去。
為了保證這么多勞力不被白白浪費,軍方將會出動鎮撫兵,與官方一起管理水利工地,以鎮壓不法。
水利所需的所有勞力、畜力,都按標準給予糧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