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雄能看出來的事情,這世上同樣能看出來的必然很多。
比如大周朝廷的皇帝和很多官僚。
按照道理來說,大周此時應該對齊國充滿警惕,并且盡快提升自身軍事力量,準備應對齊國幾年后的軍事壓力。
然而,這里有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皇帝和大周的朝臣們并非一條心。
皇帝本人和以翁書平為首的部分官員,確實嘗試增強大周的軍事力量,并且要求周軍對齊軍提高警惕。
但其他人并不這么想,文及甫失去圣心后,就長期不問世事,蹲在家里連朝都不上。
文仲和包拯雖然也支持警惕齊軍,但他倆認為政治方面比軍事方面有效,建議再向齊國派遣監軍——前者認為朝廷具備大義名分,還能爭取更多齊國將領。后者只是單純的認為大周對齊國用兵純屬自取其辱。
倒是軍隊中的幾個統帥,不知是為了展現對朝廷的忠誠,還是向從朝廷獲得更多錢糧,都支持提高戒備,增強武備和兵力。
比如樞密使童貫,他主張整頓禁軍,查實兵額,補足缺員,把大周禁軍能戰之兵擴充到三十萬左右(實際兵額超過八十萬)。
江淮一線的三支主要軍隊:
淮北軍的徐世松現在有3萬兵額,他主張把部隊擴充到6萬人。
翁書平任統帥的順義軍,現在有6萬兵額,他也希望擴充自己統帥的力量,能擴大到多少就是多少,越多越好。
但是翁書平在順義軍并不怎么得軍心,他過分信任原大周朝廷將門安插在順義軍中的將領,而不是原先那些民軍指揮官,因此順義軍屢屢傳出將兵不和的消息。
另外,那些將門出身的軍官把很多禁軍的毛病帶進了順義軍中——比如吃空餉。
順義軍有6萬兵額,實際能有4、5萬人就不錯了。
徐世柳指揮的荊湖軍現有2萬兵,他是唯一一個并未要求增加兵額的人,但這個年輕人仗著自己是文官,又是文相公的愛徒,民間聲譽比較好,在荊湖一代大規模組建不在朝廷轄下的民團力量。
荊湖軍的實際兵力遠不止2萬人,有人認為8萬都止不住,另外還有一些服從徐世柳個人的洞蠻兵人數也有上萬之多。
在荊湖一代,徐世柳幾乎成了個土霸王,眼看著似乎有第二個齊王的架勢。
不過正如齊王沒有真正反叛朝廷,徐世柳同樣沒有,他還是大周朝廷的官員,以文官身份負責督荊湖軍而已。
如果細細統計下來,不算數量龐大但一點戰斗力都沒有的廂軍,大周在編的主力軍,就有禁軍82萬,江淮義軍11萬,共計93萬之多!
然而實際上,禁軍空餉問題太過于嚴重,備戰度最高的部隊也不過只有編制數的七成而已,戰斗力低的部隊干脆就剩下些老弱病殘,跟日常工作為給人打雜的廂軍沒有多少不同。
有些數據童貫都不敢匯報上去——此時的大周禁軍,高達82萬的兵額,實際有戰斗力的,也就是當初他帶去剿滅方臘的那15萬人。
三支義軍中,徐世松的部隊嚴格按照兵額滿員,徐世柳超編嚴重但這個人已經顯得有些桀驁不馴,翁書平最令人放心但他的人不僅缺編而且戰斗力十分可疑。
這樣的軍事實力,也難怪包拯堅決反對武力解決齊國問題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