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楊只準俘虜領兩次遣散費,但他也不能讓被俘三次的那些人白白等在這,畢竟他們已經被俘出經驗來了,可以幫助齊軍做些有限的工作。
“告訴那些俘虜,如果真不急著回家,就給我們幫幫忙,我們按工作量給糧食做報酬。”
齊軍這次出發帶了不少糧食,都是用小船裝著在車馬道旁邊的滱水河里跟進,何況目前他們所在的位置并未離開齊國控制區太遠,后勤壓力并不大,其實并不需要大量俘虜幫忙運輸物資糧秣。
不過徐世楊仍舊打算人盡極用,多達一萬五千的俘虜中,有九千多人再一次得到釋放,其余不到六千人,給在齊軍后面,負責打柴燒水,或者平整路面之類的工作。
齊軍根據他們每天的工作量,發給三到五斤不等的口糧當做報仇,此外齊軍承諾,每隔三天就讓這些勞工吃一次肉。
當然,不是什么好肉,不過是每十個人可以分一個肉渣罐頭而已。
只是這對窮苦的農民來說,已經是難得的好生活了。
……
戰況的發展讓世侯們感到心驚。
他們發現自己的部隊和防御工事對齊軍絲毫不起作用,戰斗開始以來,齊軍的攻擊步調完全按部就班,每天都是行軍,一個時辰內攻克堡子,然后甄別俘虜休整部隊,第二天重復一遍。
下面充當高級軍官的本家子侄和大管家們回報說,那些鄉兵甚至未能給齊軍帶來什么傷亡,最大的損失可能就是每給齊軍當一天俘虜,就能多消耗一點齊軍的軍糧吧。
更讓人感到心驚的是,隨著被俘次數的增加,多次被俘的鄉兵人數增多,世侯的軍隊中已經產生了一種,被齊軍俘虜根本不算什么的風氣。
這種想法不僅僅存在于普通鄉兵或莊頭之中,甚至很多中層管家也有類似的想法。
一些世侯家的子侄、親信、大管家嘗試組織督戰隊,有些平時跋扈的子弟甚至動手砍殺了幾個到處宣揚齊軍俘虜政策的鄉兵,還揚言要把他們的妻女變賣,爹娘趕入深山。
結果這不合時宜的殘酷手段首先激怒了世侯自己的士兵,六月初三深夜,九十里驛爆發兵變,鄉兵們殺死在這里駐守的世侯子侄和死黨,在齊軍到來之前就控制這座小堡壘。
第二天,倒戈的鄉兵自覺填平壕溝,拆除鹿巖,并派人趕著騾車前往六十里驛,向徐世楊投降。
六月初四上午,齊軍節約了一個時辰的攻城時間,兵不血刃踏入九十里驛,不過這個小堡子的易手是開展以來流血最多的一次,因為昨夜世侯的子侄、大管家、家丁等親信殺死了五十多個老俘,而兵變的鄉兵報復性的反殺了世侯家兩百多人。
被殺的世侯死黨,有很多是前面幾個堡子的守軍軍官,每次戰敗他們都在部隊靠后的地方,而且是逃得最早最快的,因此損失一直不大,沒想到居然一次性死了這么多。
這可是之前幾天齊軍都沒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