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營屬炮兵啟用同樣由青銅鑄造的新型神機炮。
由于氣密性問題仍未解決,因此神機炮的射程威力仍然不足,甚至射程方面還不如米涅步槍,不過齊軍暫時沒有機槍或迫擊炮之類武器加強營級單位,因此只能重新用神機炮暫時頂上。
新式神機炮唯一的好處是青銅鑄造的炮身相對以往的熟鐵炮,散熱速度較快,強度也高不少,可以以更快的射速開火,而不是三發之后必須停下散熱。
在軍級炮兵方面,齊軍繼續使用舊式二十斤(26磅)重型加農炮。
新式槍炮逐漸替代舊式武器后,淘汰下來的武器如何處理也是個問題。
徐世楊做過一次統計,到隆道六年十月為止,齊國各兵工廠合計共生產10毫米外貿鳥槍八萬五千支;15毫米標準1型火繩槍六萬五千支;15毫米標準2型燧發槍十一萬支。
這其中,標準1型已經有約三萬支改造成標準2型燧發槍,因此齊國燧發槍總產量是十四萬支。
減去戰爭中損壞、丟失、被繳獲、事故損失、出售給民間等等,目前齊軍列裝和庫存燧發槍有十萬支左右,此外還有兩萬支標準1型火繩槍庫存。
若是有需要,這些火槍都能改裝成火帽擊發的線膛槍,只是15毫米口徑火槍對米涅來說口徑有些大,并不能完全發揮擊發線膛槍的威力。
因此海軍兵工廠方面建議逐步淘汰現有的15毫米步槍體系,設計生產一種口徑在10毫米左右的新式步槍。
這樣的話,一邊生產新槍,一邊改造舊槍應急,舊式燧發槍很可能只需要改裝一半數量約六萬支,就能滿足正規軍的需求。
剩余的六萬支燧發槍和火繩槍如何處理,這就需要徐世楊來做出最終決定了。
其實燧發槍情況還好一點,畢竟還有預備役和民兵這樣龐大的消化渠道。
新型青銅野戰炮大規模鋪開后,淘汰下來的各種從4斤到10斤野戰炮如何處理?
除了封存一部分作為儲備外,其余幾百門炮總不能也給民兵吧?
徐世楊的想法是,開放開放軍火市場,對外銷售部分落后的軍火。
以火槍為例,齊國裝備燧發槍的時候,主要對外貿易用的軍火是小(相對來說)口徑鳥槍,這種武器曾經出售給扶桑的部分大名、江南的大周(這次趁大周主動進攻還繳獲回來不少)、雙嶼港李家以及高麗。
當時允許對這些有友好關系的勢力出售這些武器,一個原因是利潤很高,另一個原因自然就是這些武器不會給齊軍帶來麻煩——鳥槍相對齊軍標準1型火繩槍來說都差的很遠,更別說標準2型燧發槍了。
那么,在新一代米涅槍開始列裝的現在,即使保留一代武器領先,齊國也可以對半友好勢力出售燧發槍了。
火炮也是同理,銅鑄火炮都可以回收重融,銅對齊國來說是戰略物資,這樣做至少能收回重融的成本。
鐵制火炮重融所得的材料價值就顯得太過不值當。
那么就不如把鐵制火炮盡可能出售,換回足夠的經濟效益。
唯一的問題就是,目前齊周官方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不對大周出售武器的話,其他勢力估計消化不了這么多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