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徐世柳問徐世楊,為何要給那些外蕃百戶這么多好處,是不是覺得這些人可以信任時,徐世楊就是這么回答的:
“何況我給他們好處都是有目的的——給百戶長毛布帳篷,能讓他們明白棉、毛布的好處,把我們的紡織品推廣到遼北的深山老林里——這相當于廣告,惠而不費。”
索倫人有了更加實用的紡織品,就可以深入深山老林獵取更多皮毛,賣給漢人行商能讓帝國獲取更多稅收,也能讓帝國人民獲得更多好處。
為了獵取更多皮毛,索倫人還會繼續向北或向西深入西伯利亞的大森林,這在無形之中等于擴大了帝國的北部領土。
實際上,另一個位面的歷史上,沙皇俄國曾經依靠哥薩克獵取西伯利亞的皮毛而支撐起四分之一的國庫收入。
沙俄再怎么說也是個半工業化的國家,遠不是現在的華夏能夠匹敵的,由此可見西伯利亞的狩獵業能帶來多么龐大的收入。
徐世楊對此項收入一直十分眼饞,他認為,哥薩克能做到的,生女真肯定也能做到,只要給他們合適的引導,他們就能深入西伯利亞,給華夏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何況,我現在實際上是構建一個產業鏈,若是那些生女真反叛,把自己從這條產業鏈中摘出去,我們自己不會有任何問題,那些生女真可就過不下去了。”
徐世楊可以不信任生女真的忠誠,但他信任利益。
一兩個人還好說,但這世上絕對不會有集體背叛自己利益的人存在。
“這就是三哥你的想法?”徐世柳認真聽的樣子,仿佛在刻意學習:“今后征服別的韃子,比如黨項和蒙兀,也是類似的處理方式?”
“差不多吧,還有你那邊的荊蠻,還有別的什么外族。”
徐世楊認真的回答:
“我們需要蒙兀人給我們養羊、剪羊毛;也需要黨項人當炮灰去開拓西域;或許還需要扶桑人、荊湖蠻子幫我們干一些肯定要付出大量代價才能見成效的活。”
“這對我們很重要,對他們同樣如此,因為那些無法融入我們產業鏈條的夷人,我就只好請他們去死了。”
“我大概明白了。”徐世柳笑著說道:“這樣的話,這次我回去,在荊湖也按照三哥的試試看。”
徐世柳在荊湖,針對外族的政策很簡單,也很傳統:聽話的就給好處,不聽話的就殺。
他與徐世楊最大的區別在于沒能建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把荊湖蠻族納入其中。
這樣的話,他手里有好處的時候,別人自然聽他的,若是哪一天他拿不出好處,只憑暴力可壓不住那么多蠻子。
“可是,我該讓荊湖蠻子去做什么呢?”
徐世柳又泛起了難,徐世楊的做法,有個關鍵點是不能讓那些外族去干涉及基礎民生的工作,比如務農,比如做工。
因為做這些基礎工作,如果他們未來背叛,即使從產業鏈中剝離出來,他們至少活得下去,打不了從頭發展。
而目前的荊湖,最大的收入點其實是種植稻米——最基礎的民生行業,按徐世楊的理論不應該讓外人碰的行業,起不到類似蒙兀人剪羊毛、女真人抓狐貍那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