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為了防御大周,不善守城的偽夏就曾經咬牙在這一代修建了上百座各種防御堡壘。
后來大周南遷,這些工事因為需要防御女真偽金,又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前一段時間華軍開始備戰的時候,黨項人又一次加固了這些城池和堡壘,并且把夏軍大部分有戰斗力的部隊都集結在這一帶準備決戰。
現在,是考驗這些工事成色的時候了。
16日,華軍首先進攻清遠軍城,這是個駐軍兩千七百的小型堡壘,城高墻厚(以黨項人的標準來說),還專門配置了大型投石機和少數幾門火炮(黨項人自己摸索仿制的)。
偽夏皇帝李乾順希望守軍能夠支撐一個月時間,或者讓華軍繞城而過,從而在華軍后勤線上打下一個大釘子。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李井槐這次出擊是帶著攻城炮兵的!
在二十斤加農炮和三十斤臼炮的炮口下,夯土外包磚石的城墻無論修的多么厚,都是不堪一擊的。
何況黨項人也根本沒能把城墻修的很厚——因為國力不足。
李井槐集結6個攻城炮兵連,外帶22個野戰炮兵連,連續對清遠軍城轟了兩個時辰,把這座小型要塞的整個南門、城墻、塔樓和大約三分之一的守軍徹底碾碎。
隨即華軍進城,又花了二十分鐘,徹底解決了城中那些被戰爭之神的雷霆嚇傻了的守軍。
戰后,華軍總參謀部對這場戰斗,以及之后一系列攻城行動做了很多總結:
“炮兵是戰爭之神,是攻城的最優手段——也是守城的。”
“在炮口之下,任何舊有的防御工事都變得不再有意義。這些工事包括我們自己的城墻和大部分軍事要塞,防線。面對擁有強大炮兵的敵人,防守一方必須擁有相同兵力下野戰獲勝的能力,以干擾進攻方炮兵。”
“而攻擊一方若是炮兵火力弱與防守方,那么任何行動都是沒有意義的。”
“當初黃河之戰時單純堆工程量的防御手段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建議今后多加實驗,嘗試新的,至少能夠在炮火下起到一定作用的防守辦法。”
戰事的發展符合華軍的總結報告,黨項人堆積的那些小而堅固,駐軍三千人上下的小型堡壘,全都無法在華軍炮兵攻擊下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由于駐軍人數較少,黨項守軍無法出城野戰,因此華軍炮兵可以一發一發試射,從容調整彈著點,直到取得命中后,再以最大火力齊射。
傳統的包磚夯土墻通常會在半個時辰內垮塌,而這期間城墻守軍無法做出任何有效回擊。
傳統小型堡壘的另一個缺陷是甚至無法在城中躲避炮火,炮擊之后再到一線防守——城中的建筑物更加不牢靠,而且無法挖掘足夠的反斜面防炮工事。
更要命的是,即使有人察覺出反斜面工事是抵御炮火的最簡便辦法,那些孤立的小據點也沒有人能夠逃出包圍圈到后方去把這條寶貴的戰場經驗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