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甘州后,左鶴林并未作出過多休整,甚至并未等待援軍,只休息兩天之后,就繼續帥兵向西挺近。
十一月二十,左鶴林攻克肅州。
這一次他遭遇的抵抗比在甘州時還要輕微,實際上,當他帥軍抵達城下的時候,當地部族就干脆控制了城市,并且直接向左鶴林投降。
他們唯一的要求,就是得到華夏的妥善對待。
左鶴林認為自己沒有權利處理這些當地的地頭蛇,不過他隊伍里有能處理的人——華夏的宗室將領(實際上是校官)徐世楨。
抬出徐世楨的身份來,當地的部族全都十分信服,紛紛表示愿意團結在華夏的大旗下,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左鶴林還有更大的目標,因此他沒有繼續跟當地部族浪費時間,簡單的命令徐世楨暫時駐留肅州后,他自己率領部隊繼續西進。
這一次,左鶴林戰斗群摻雜了更多外族部隊,包括兩千多甘州、肅州的本地部族兵——有黨項、羌、回鶻、吐蕃,也有幾個自稱是漢人的部族也出兵了。
左鶴林此時有了五千騎兵,而且經過補充,仍舊維持一人雙馬不說,甚至隊伍中還多了五百多封駱駝。
戰斗力唯一的削弱點,是隊伍中真正的華軍士兵越來越少了——本來出兵的時候人就少,每占領一地還得留下幾百人,等待戰斗群的后續部隊增援(比如徐世楨就不得不留在肅州),以至于左鶴林再次出發的時候,華軍士兵只剩下不到三百人了。
人數雖少,卻依然是左鶴林最信任的部隊。
因此他在出發前,把隊伍進行重組。
三百華軍士兵組成一個單獨的戰斗群,既充當護衛、中軍,也用來當做其他隊伍的督戰隊。
隨后是當地有一定漢人血統的部族兵——這些人大多是前朝遺失的漢人遺孤,雖然衣帽風俗與中原已經大不相同,也很難看出他們與當地部族有什么不同,但左鶴林依舊打算給予他們特殊的信任——出發之前,總參謀部已經有過詳細的手冊,說明這種情況下該怎么分化本地部族了,強調這些漢裔的血統,在有限范圍內提升他們的地位,就是辦法之一。
這些人在左鶴林軍中有大約五百人,再加上從青海湖邊就一直跟著的一千五百早期吐蕃兵,一共兩千人,組成新西征部隊的第二層級。
再接下來,自然就是那些新投靠的部族了,不管是黨項還是回鶻、羌、吐蕃,一律算作隊伍的最底層、
左鶴林明確宣稱,他們所能獲得的戰利品和功勞,是全軍最低的,但他們要承擔最沉重的勤務,包括按華夏標準安營扎寨,巡邏喂馬,也包括攻城時當先鋒,以及撤退時殿后。
但是,若是能夠積攢到足夠的功勛,左鶴林會提升他們的地位,用新征服和投靠的部落兵來替代他們的位置,而他們自己則可以上升到第二階層——那意味著更多的戰利品和更多的功勛。
對于當地部族來說,越簡單明了的獎罰機制越有效果,至于階級,這倒不是什么問題,反正他們這些偽夏西部的邊陲小部族本來也是受壓迫的,興靈的大貴族從這里征兵征糧的時候,可不會考慮他們是不是黨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