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朝最后的守衛者被吐蕃人打敗后,沙洲的漢人已經差不多有兩百年沒有過過春節了。
在這里,沒有一個有漢人血統的人會寫春聯,但他們總算還記得應該著這個時候給他們那些忠貞的先祖們磕個頭,上柱香。
這就足夠了,文化遺失了可以尋回,也可以重建,只要他們還記得他們自己是誰就足夠了。
這一年的春節,左鶴林在沙洲下令全城歡慶,為了強調漢文化的優勢,他甚至還把從帕爾斯人那里繳獲的大量財物拿出一部分,賞賜附近的部族,還強迫帕爾斯商人的妻女們跳舞助興,生生在這戰火中營造出一個歡慶的氛圍。
1793年元月16,節日差不多該結束了。
左鶴林想要的東西也已經等到——包括援軍,包括本地部族派出的仆從軍,也包括畜力和糧食補給。
元月17日,左鶴林再度出兵,依舊以一人雙馬的騎兵為主,總兵力達到七千人(但漢人依舊只有八百)。
元月二十,左鶴林戰斗群抵達玉門關。
時隔三百年,漢人政權的軍旗重新插在玉門關城頭。
……
興靈一線。
李井槐主力部隊也是在過完年后發動繼續進攻,不過進攻重新開始后,他突然發現,前方黨項人的各個小型要塞里的守軍不見了。
華軍檢查了空無一人的要塞,發現敵人應該是在華軍準備過節的時間撤退的,可能是怕華軍察覺,撤退的敵人并未放火,但所有建筑物屋頂都捅了幾個窟窿,以防止華軍直接使用。
李井槐最重視的糧倉自然是一點沒剩,水井也已經堵塞。
不過,可能同樣是為了避免華軍察覺,黨項人并未在沿途撤離村莊,實施徹底的焦土政策。
實際上,黨項人的撤退是各部族部族長為了本部族利益私自實行的,而非戰略上要實施焦土政策——夏軍就沒打算實行焦土政策。
不過他們的這種做法,給謹慎的李井槐造成很大疑慮,他不明白敵人為何會撤出士兵卻不撤出民眾。
要知道,華軍的攻擊路線基本都在黨項的核心地區(只是暫時還沒有進入最核心的范圍),這些地區的村莊都是人口繁盛,存糧牲畜較多的好村子。
若是黨項韃子打算確實打算使用焦土戰術,那么這些村子里的人口和糧草都應該迅速撤出才是。
可現在這種情況……。
不僅僅是李井槐,連前敵參謀部都沒意識到黨項人現在的做法有何深意。
不過,不了解敵人的想法,戰爭也得打下去,只不過接下來的行動必須更謹慎一點。
比如說,李井槐下令,清掃附近所有偽夏的村莊。
華軍立刻四散出擊,進攻每一個黨項人的村莊,他們抓走所有男女老少,搶走所有糧食牲口,然后在村莊放一把火,把黨項人的村子付之一炬。
靈州川和黃河東岸之間肥沃的平原上響徹黨項人凄慘的哭嚎聲,但他們毫無辦法,大部分村莊里的男丁都已經加入軍隊前往興靈,此時村子里只剩下少數看家的丁壯和婦孺老弱,面對全副武裝的華軍,他們毫無抵抗之力。
更要命的是,他們甚至還沒有逃走的機會——因為現在仍然是冬天,外面飄著大雪,老弱婦孺就算能躲到山里,基本也只能凍餓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