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共和1793年9月,林沖消滅毛利家以后,華夏帝國在扶桑占據著九州、四國全部,以及本州島從京都往西的領土。
按照扶桑人自己的檢地數字,這些土地產出合計約為800萬舊石,大概占扶桑全部領土產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是由于連續戰亂,今年肯定無法達到這個產出,實際上,按照華夏人自己的經濟調研,這個數字能夠達到四成就算不錯了。
如果按照四成計算,再根據林沖在扶桑的減租政策,華夏帝國占領區今年的預計稅收大概是100到120萬舊石。
這個數字足以支撐十三萬占領軍的軍糧耗費,甚至還能有很大余額反供國內。
由于林沖無權在占領區給扶桑人免稅,那些因為戰亂而無法耕作,進而無法繳納稅賦的扶桑人,就會被帶走,貶為奴隸賣給國內——這并非很困難的工作,因為高達500萬石的減產已經成為定局,那些沒能種到糧食的人要是不想餓死,那么賣身為奴本就是唯一出路。
實際上,不僅僅是華夏占領區,即使是依舊在扶桑大名控制下的領土,也因為今年的混亂局勢而普遍大幅度減產(男丁和牲畜被調走打仗,土地自然會荒廢),雖然這種減產程度會比華夏控制區低一些,但2到3成還是有的。
更何況大名們都知道現在只不過是暫時停戰,他們不敢放松人力物力上的征用,估計很多土地明年還是無法耕種,普通扶桑老百姓能選擇的道路其實已經不多了。
要不然選擇餓死,要不然當盜匪吃別人,在要不然,就逃亡華夏控制區,給華夏人當奴隸混口飯吃。
實際上,最后一條路反而是最好走的。
帝國內閣已經同意今年在扶桑,無論收入多少稅糧,全部給遠征軍留用,甚至,徐世楊還同意從國內運來六百萬斤咸魚,用以安撫饑腸轆轆的扶桑民眾。
如此,只要自愿賣身為奴,至少吃飽還是沒問題的。
于是很多扶桑人從扶桑大名的控制區逃亡華夏控制區,以此來謀求生路。
對于華夏帝國來說,征服扶桑目前已經進入一個足夠以戰養戰的理想狀態,帝國雖然今年沒要那些稅糧,但他們可以通過大量涌入的扶桑奴隸來收回部分成本——預計到年底,國內的扶桑奴隸就會超過400萬!
還有扶桑的礦藏,特別是華夏一直念茲在茲的石見銀山和四國的別子銅山(石見和別子分別是這個時代,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銀、銅礦脈)已經落入華夏手中,這對緩解帝國硬通貨儲備壓力有很大好處。
此外還有九州的硫磺礦,也是工業部門和兵部重點關注對象。
帝國可以就地利用扶桑本地人力資源開采這些重要礦脈,預計今年僅此一項就可以為帝國帶來六百萬新幣兩的收益,若是一切正常,明年甚至可以翻兩番。
這樣龐大的收益,內閣甚至可以指望在二到三年內完全彌補征服扶桑所需的耗費,如果能夠征服扶桑其他地區,那么甲州金礦、足尾銅山,以及剩下的扶桑人和土地都能給帝國帶來更多利潤。
這也是帝國對扶桑和對高麗的態度為何有如此大區別的原因——高麗是如此窮困,樂浪郡在高麗時期年稅只有區區二十萬石,就算把高麗完全吞下,其所能帶來的收益和占領支出相比,也是極大的虧損,因此吞并這個國家不如維持高麗王朝的統治,間接獲得好處。
但扶桑就不同了,這個國家很有油水,通過海路,交通其實也并不困難,因此帝國內閣對扶桑的政策始終在根據形勢轉變——所有人都沒有放棄直接吞并扶桑的計劃。
大家都在等待扶桑遠征軍接下來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