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時候,帕爾斯與西域諸國的戰爭,一般都是帕爾斯人主動進攻,實力弱許多的西域諸國只能抱團防守。
因此這一次,雖然從商人那里得知有新的勢力來到西域,而且似乎有主動進攻的可能,但是帕爾斯的東方守將依舊太過大意。
3月初,蔥嶺以西依舊大雪紛飛的時候,六千秦軍乘坐雪橇車抵達被帕爾斯人占據了二十年的巴勒沙袞城下。
秦軍并未攜帶大炮,但他們準備了大量爆破器材,脆弱的巴勒沙袞城門被輕而易舉的炸開,秦軍蜂擁入城,一天之內,這座重要的西域城市就宣告易手。
巴勒沙袞是帕爾斯在其東方國土的統治核心,城中儲備著大量的軍械、糧秣和錢幣、布匹等物資。
秦軍在城中繳獲,僅僅鐵甲就有七千套之多,此外還有大量馬匹、駱駝、牛羊和奴隸。
按照出發前,徐代灼定下的規矩,城中帕爾斯人的公庫一律歸秦王所有,但各部隊和個人的繳獲,只需要上繳帝國四成(包括一成專門敬獻皇帝,另外三成作為稅金),秦王一成,個人可以保留一半繳獲。
看起來這個比例并不高,但繳獲巨大的時候,士兵個人所得也顯得豐厚不少——先進城的部隊搶到了城中的富戶區,有人得到十多匹駱駝,也有人搶到不少金銀。
當然,其他用不著的物資,也可以賣給隨軍商人——這些國內各大商戶派來的人員就像是禿鷲,貪婪的吞食帕爾斯人的殘骸。
有了一個落腳地之后,秦軍抓緊機會四面出擊,那些臣服與帕爾斯的本地部族,比如突騎施、祿熾、葛邏祿等部都是屬墻頭草的,他們從來都是見誰勢大就投靠誰。
現在漢人打敗了帕爾斯人,那么他們自然也不會在乎換個主人。
這些人對秦軍來說并不可靠,但他們熟悉當地地形,也能提供一定糧草和牲畜補給,更重要的是,投靠自己的人越多,帕爾斯人反擊的力度就越小,因此徐代灼接受了這些部族的投靠。
帕爾斯人當然不甘心失敗,在雪化之后的五月,一只七萬人組成的軍隊向巴勒沙袞開來。
徐代灼、左鶴林、徐世楨等人分頭迎戰。
此時,秦軍兵力不超過兩萬,而且大部分是外蕃士兵,但是裝備十分精良,除了本地附庸軍之外,核心漢兵沒有甲但是人人有多把槍械,蔥嶺以東來的外蕃兵則人人有甲。
這是帕爾斯人完全無法匹敵的。
對己方戰斗力有絕對信心的秦軍選擇離開城池,在外野戰。
秦王徐代灼親自率領五千核心漢兵居中,左鶴林率領四千吐蕃兵居左,徐世楨率領的四千外蕃索倫和西域八國士兵在右,以徐代灼為箭頭組成一個三角進攻陣型,直接沖撞帕爾斯人主陣。
本地那些墻頭草組成的附庸軍則在后方觀戰——的確是觀戰,因為秦軍將領們并不相信這些人的忠誠和戰斗力,還不如讓他們在后面看著,仔細欣賞一下帝國大軍的雄風,今后他們自然就會知道誰才是這塊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當然,等秦軍獲得勝利,這些本地部族兵也可以參與追擊。
帕爾斯人的陣線較為平直,其中軍是四萬步兵組成的主陣,成防御狀態等待秦軍沖擊,兩側則是各一萬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帕爾斯盛產良馬,因此騎兵比例高的嚇人)。
帕爾斯人的戰術比較類似游牧民族——中軍頂住敵人的進攻,然后憑借兩翼騎兵包抄敵人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