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徐世松自己換位思考,也能明白朝堂諸公和皇帝的疑慮——這個世界上,從古至今,還有如今這種把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軍寄托與敵國皇族的情況嗎?
沒有,從來沒有過。
如果不是大周自己的將領實在太遜,徐世松本來也不該開這個先河。
如果這兩個理由還可以理解的話,逼徐世松出戰的其他原因就太讓人沮喪了——徐世松期盼的援軍一直沒能到來,那些閩、粵、桂、贛等南方省份的周軍雖然因為久不經戰陣而戰斗力稀爛,但編制數夠大,徐世松覺得他們拼湊個十萬八萬的壯丁應該還是可行的。
但是那些南方省份的禁軍到現在甚至還沒集結起來!更別說趕到長江邊上參戰了。
理論上的援軍無法指望,連本來應該不是問題的軍餉軍糧都出了問題——理論上,大周儲備了八百萬貫錢、三百萬匹絹、一千五百萬石糧,作為支撐前線軍隊作戰的后勤。
徐世松知道這肯定不足數,但七成總該有吧?
只是,他的手下拿著他寫的批條去調用這些物資的時候,那些管庫的官吏毫不客氣的一口回絕了!
理由是:這些錢糧是給大周的經制之師禁軍準備的,新軍不是禁軍的一部分,而是脫胎于民間義軍,因此無權調用這些物資。
這個理論其實沒有錯,新軍的物資供應應該出自江淮一代新開墾的軍屯。
但是這些軍屯現在都落到華夏帝國手中了,而有權利調用儲備物資的禁軍,現在前線只有好不容易逃出來的不到三萬人。
而且這三萬人沒有一位真正的統帥——童貫和大部分禁軍高官都沒能回到江北,同樣無權調用這些物資。
徐世松氣的想要派兵接管這些倉庫,但那些官吏族不敢對抗華夏大軍,卻一點都不懼怕徐世松,他們在江南大戶豪族的支持下重重封鎖倉庫,一副新軍敢開倉就要火并的架勢。
一些有能力的官員還上書皇帝,要求治徐世松跋扈之罪!
皇帝沒有治徐世松的罪,但對他的懷疑變得更大了。
徐世松都沒法跟隆道官家解釋:大周現在最后能打的部隊已經快要在大周自己的土地上斷糧了!
徐世松悲哀的發現,他想做忠臣,就沒法對抗士紳階層。
若是想對抗士紳階層,就得做反賊——而做反賊最好的辦法,則是直接投靠北方他的弟弟。
現在,一心想要做大周忠臣的徐世松都覺得,大周沒救了。
鑒于繼續撤退也無法拉長華軍的補給線——那些官吏不給他補給,華軍來了他們倒是很痛快的把倉庫打開了。
但繼續撤退周軍自己就要餓肚子了。
因此,多種原因刺激下,徐世松做出了在金陵城下決戰的決定——不是他不想依靠城墻防守,而是金陵的豪族肯定會為華軍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