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人都說,徐世楊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但徐世楊自己知道自家的事,他真不是什么梟雄,至少在過于重視親情這方面,他離一個合格的梟雄還遠得很。
當初自己在前線跟韃子拼命,后方自家大伯跟韃子暗通曲款,時候自己也沒殺了大伯出氣。
所以這次徐世楊打定主意,如果徐世松沒在戰場上直接戰死,那么他就不殺徐世松——畢竟徐世松效忠的也是個漢人王朝,而且整個徐家之前都效忠過大周。
從心理上來說,原諒徐世松比當初饒恕大伯輕松多了。
只不過,徐世松現在已經沒了退路,正如他自己所說,若是投降,他之前所作所為就成了完全的笑話,還不如那些一開始就想著投降的人。
而且,兩天前跟著他死亡沖鋒的那些戰士,該怎么跟他們交代呢?
“既不殺我,又讓我當忠臣?”徐世松笑了:“你打算放了我?那又有什么用,就算放了我,只要大周還沒亡,我就得繼續跟你打仗,到時候你不還是得殺了我?”
“就像你說的,我害死的人已經夠多了,還是別這么費勁了,趕緊殺了我,咱倆都樂的輕松。”
“不,我說了我不殺你,那就肯定不會殺你。”徐世楊堅持道:“我確實會放了你,但不是現在,等到我抓到隆道皇帝,徹底滅亡大周之后,如果他愿意,我可以把你們一起釋放。”
“還有文仲,以及那些愿意跟著你們的官員、士兵和民眾,到時候給你們在海外劃一片山高水遠的地方,你們自己建國吧——當然,前提條件是,你們必須成為華夏的屬國。”
徐世松看著徐世楊,一言不發。
徐世楊與自己堂哥對視,一臉坦然。
“你不殺前朝宗室?不怕留后患嗎?”最后,還是徐世松忍不住問。
“我可沒說一個都不殺,建興皇帝得接受審判,還有一些倒行逆施的趙氏宗族,我也不會放過他們。”徐世楊明確回答:“但是隆道天子,他好歹沒有投靠韃子的劣跡,只要他能接受華夏統一的事實,饒他一命也沒什么。”
“至于后患,你們擁有江南的時候無法阻擋我,去偏僻的海外重新建國,又怎么成為我的后患?”
“而且我不是要你們重建大周,我會以你徐世松的名義,把你冊封到海外為王,你愿意把王位讓給趙家人,那也隨你,只不過華夏不會承認罷了。”
“怎么樣?接受嗎?如果你接受,那么你還有機會見到妻兒,也還能為大周繼續盡忠,將來青史之上記起你來,估計會評價你為海外孤忠吧?畢竟你存續了大周王朝。”
“我似乎……沒有反對的理由啊。”徐世松最上心的事,就這么幾個:
一是青史之上對自己的評價,這個評價的關鍵就是自己是否真的忠誠,如果自己能夠繼續扶保趙氏宗族,哪怕向華夏稱臣,哪怕必須去海外建國,那這就都不是問題(實際上以徐世松對趙家人的了解,他覺得大周很快就會提議以稱臣為條件議和了)。
二是世人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徐世松為人所知的軍事經歷,只有鎮壓方臘叛亂和與華夏的對抗,前者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畢竟方臘軍太弱。
后者嗎,他輸的太憋屈了,如果現在死了,哪怕把他評價為忠臣,恐怕也會詬病一下他的軍事能力。
如果還有機會海外建國,他還能拿土人刷一些戰績,向世人表明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對手太強。
第三,自然就是仁福公主和他們的兒女了。
為人夫為人父,舔犢之情還是有的,何況他們夫妻相親相愛這么多年,感情深厚,自己必死倒也罷了,有機會不死,那當然還是要自己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