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東和往南走是大海,海上有華軍的艦隊。
往西走,桂省有窮兇極惡的交趾人,有綿里藏針的大理人,也有野蠻的吐蕃人。
天下之大,居然沒了小朝廷的容身之地……。
即使是文仲,此時也不得不承認:
“大周,真的完了……。”
就在小朝廷蹲在龍川不知所措的時候,那個負責跟徐世楊和談的小使團終于趕在朝廷再次出發之前追上了文仲。
也是在這里,文仲得到了徐世楊給自己的確切答復。
“許我們在海外建國?”
垂簾聽政的楊太后驚訝的問:
“這是那叛賊許的條件?是真的嗎?”
“回太后,此話不準。”文仲低著頭,緩緩答道:“北朝的意思是,允樞密使徐世松在海外建國,之后陛下和太后都可前往徐世松的封國。”
“是徐世松大人表示,愿意在封國繼續維系大周朝廷。”
楊太后不說話了,她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這些話中的信息。
作為隆道皇帝的皇后,楊太后之前并無任何施政經驗,她對國際國內局勢和下屬臣僚的看法基本來自丈夫平時有意無意的私下評論。
因此她始終覺得徐世楊是叛賊;徐世松不可靠只是不得不用;文仲忠誠但他跟北方也有關系;包拯可信但是長于刑名而非軍事……。
已死的童貫,被俘的翁書平更是不用多說,那倆貨色連北方的民兵都打不過。
總的來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讓抱著這種偏見且無任何經驗的菜鳥來做這種決定,確實挺難為人的。
“包大人怎么看?”楊太后轉頭問可以信賴的包拯。
“臣覺得,可是答應。”包拯有些直接的回答:“陛下現今已經無處可去,大越、吐蕃都是敵人,大理畢竟是外國,絕非宜居之地。”
“至于華夏,他們一直自詡給全天下漢人做主,陛下也是漢人,他們理應善待才對。”
這理由不是很能說服人,徐世楊或許會放過其他人,但他會不會放過陛下和趙氏宗族,這可就難說了。
畢竟,只要大周的皇帝還活著,對心念大周的義士來說,大周就不算滅亡。
這對新朝是個不安定因素。
何況……
“北人在泉州殺戮宗室!”
雖然這事是蒲受畊干的,而且他做這事的時候華軍離泉州還很遠,但那個時候這姓蒲的畢竟自稱已經叛周投華。